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 〔唐代〕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忆秦娥·箫声咽》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词作,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过拍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2)秦娥(3)梦断(4)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5)伤别(6)

箫声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楼上的明月,每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乐游原(7)清秋节(8)咸阳(9)古道音尘(10)绝。音尘(10)绝,西风残照(11)汉家(12)陵阙(13)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陵墓和宫阙。

注释

(1)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2)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3)秦娥:本指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列仙传》载,箫史善吹箫,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热爱,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凤凰,秦穆公为作凤台。数年后,夫妻随凤凰飞去。此处泛指美貌的女子。

(4)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5)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6)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7)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8)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9)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10)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11)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12)汉家:汉朝。

(13)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创作背景

《忆秦娥·箫声咽》关于这首词,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有人据词意认为此词可能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后期。明代以来对此词为李白所作的观点屡有质疑者,有人认为此词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

拼音版

qíné··xiāoshēng

xiāoshēngqínémèngduànqínlóuyuèqínlóuyuèniánniánliǔlíngshāngbié

yóuyuánshàngqīngqiūjiéxiányángdàoyīnchénjuéyīnchénjué西fēngcánzhàohànjiālíngquè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