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作的《昭明文选》。该诗描写了一个独居的思妇梦想见到她远行的丈夫,而远方客人送来丈夫的书信,其意仅是“加餐饭,长相忆”六字而已,体现了女主人公从痛苦绝望到惊喜激动再到失望平静的心情,表达了与丈夫别离的女主人公在家中“独守”的悲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该诗化虚为实,通过描绘实境(艺术创造中的实境),使所要表达的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从中形象而生动地显示出来。
青青河畔草,绵绵(1)思远道(2)。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道(3)不可思,宿昔(4)梦见之。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见在我傍,忽觉(5)在他乡。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6)不相见(7)。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8)。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儿烹(9)鲤鱼,中有尺素书(10)。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长跪(11)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上言加餐食,下(12)言长相忆。
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1)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2)远道:远行。
(3)远道:远行。
(4)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广雅》云:“昔,夜也。”
(5)觉:睡醒。
(6)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7)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8)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9)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10)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素,生绢;书,信。
(11)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12)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此为汉乐府诗,最早见于《昭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李善注云:“言古诗,不知作者姓名,他皆类此。”
《文选》五臣注说:“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大意为:“长城是秦国用来防备匈奴所建造的。山下面有泉窟,可以用来饮马。远征的行人路经于此而伤心了。天下的征役和战争还没有结束,家里的妇人思念远征的丈夫,于是创作了这篇《饮马长城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