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诗篇,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同时写觱篥之声凄清,闻者悲凉。前六句先叙篥的来源及其声音的凄凉;中间十句写其声多变,为春为秋,如凤鸣如龙吟;末两句写诗人身处异乡,时值除夕,闻此尤感孤寂凄苦。诗在描摹音乐时,不仅以鸟兽树木之声作比,同时采用通感手法,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1)出。
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汉地曲转奇(2),凉州(3)胡人为我吹。
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傍(4)邻闻者多叹息,远客(5)思乡皆泪垂。
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解(6)听不解(6)赏,长飙(7)风中自(8)来往。
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枯桑老柏寒飕飗(9),九雏鸣凤(10)乱啾啾。
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11)百泉(12)相与(13)秋。
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更作渔阳掺(14),黄云(15)萧条(16)白日暗。
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变调如闻杨柳(17)春,上林(18)繁花照眼新(19)。
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岁夜(20)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21)一曲。
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1)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2)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
(3)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4)傍:靠近、临近,意同“邻”。
(5)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6)解:助动词,能、会。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雨终风也解晴。”
(7)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
(8)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飕飗:拟声词,风声。
(10)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11)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
(12)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
(13)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4)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
(15)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16)萧条:寂寥、冷落。
(17)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18)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
(19)新:清新。
(20)岁夜:除夕。
(21)声:动词,听。谭嗣同《仁学》:“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