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是苏轼的组词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一首,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1)。黄童(2)白叟(3)聚睢盱(4)。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麋鹿(5)逢人虽未惯,猿猱(6)闻鼓不须呼。归家(7)说与采桑姑。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1)乌:乌鸦。
(2)黄童:黄发儿童。
(3)白叟:白发老人。
(4)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5)麋鹿:鹿类的一种。
(6)猿猱:猿类的一种。
(7)归家:一作“归来”。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