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作者与友人李白许久未见,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亦流露对其哀怜和同情。颔联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作者深切哀怜李白的原因所在。颈联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情思。尾联写作者对李白的祝福与和友人再次相聚的憧憬。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通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饰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不见李生(1)久,佯狂(2)真可哀。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人皆欲杀(3),吾意独怜才(4)。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文思敏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5)读书处,头白好归来(6)。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1)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作此诗已有十六年。
(2)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世人皆欲杀: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6)头白好归来:李白此时已经六十一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不见》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后,引起对李白的思念而写的。次年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诗也应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