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明河篇》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神奇瑰丽的笔调,咏赞了秋夜银河的美好,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抒写了天上人间的离愁别恨,流溢出凄迷、伤感的情调,隐隐透露出志不得扬的怅惘之情。全诗既有跨越天上人间的宏大境界,又有对思妇之情的细致剖析,疏密有致,摇曳生姿,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八月凉风天气晶(1),万里无云河汉(2)明。
仲秋之夜,风清气爽,在万里无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条横贯中天的银河,显得分外明亮。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日暮时分,它出现在“南楼”上空,清澈浅显;清晨,它斜挂在“西山”之上,似纵却横。
洛阳城阙(3)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洛阳城中高大的宫殿直抵云霄,长长的银河照临宫室。
复道(4)连甍(5)共蔽亏,画堂琼户(6)特相宜。
因为天桥和屋脊的遮蔽,却看不见完整的银河,只有在别的精美的居室中观看,才最为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银河的光洒在帐幔上,仿佛天上的水流淌到了人间;走到水晶帘外观望,银河更加明亮。
倬(7)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这银河像一条纯洁白绢,从东城一直连接着辽远的南郊。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远戍南郊的征人一去不归,今晚什么人在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8)边一雁飞。
那在鸳鸯机上的女子,从萤光中抬头看到了银河,勾起对征人的思念,一只孤雁飞过鹊桥,哀鸣声声。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在晓天之中。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银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之道,在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光辉让给那晓月,悄然隐去。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9)一问津。
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而不可亲,我希望能乘槎到天上去追寻。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10)。
还要拿织女支承织布机的石头,回访成都卖卜人。
(1)晶:一作“清”。
(2)河汉:指银河。
(3)城阙:原指城门两边的望楼。此泛指京城的宫殿。
(4)复道:天桥。
(5)甍:屋脊。
(6)琼户:饰玉的门户。形容华美的居室。
(7)倬:广阔。
(8)乌鹊桥:即鹊桥。
(9)乘槎: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楂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10)成都卖卜人:西汉严君平,曾卖卜于成都市,每日得到百钱,足以自养,即闭门下帘读书。修身自保,不为苟得,甚受蜀人敬爱。后用为卖卜、卜卦的典故。亦省作“成都卜”。
宋之问曾经倍受宠幸,武则天时任尚方监丞,后因依附张易之,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作参军,不久逃回北方,匿居洛阳。这首《明河篇》,很可能作于匿居洛阳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