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村事》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初秋季节农村的景象,绿意盎然,雨水充沛,果丰稻熟,禽肥酒香,夕阳余晖下,牧童从田间送饭归来。全诗表现了乡居生活的恬淡,景物描写细腻深入,使人如临其境。
绿蔓(1)映双扉(2),循墙(3)一径(4)微。
绿色的藤蔓掩映着两扇门,沿着墙有一条幽深的小径。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5)肥。
因为雨水多,院子里的果子有的烂了。稻子熟时,水中小块陆地上的鹅鸭也就肥了。
酿酒迎新社(6),遥砧(7)送暮晖(8)。
酿熟了酒好迎接社日。远处的捣衣声送走了落日的余晖。
数声牛上笛(9),何处饷田(10)归。
听得几声放牛娃的笛声,原来是他到什么地方的田间送饭归来了。
(1)绿蔓:绿色的藤蔓。
(2)扉:门。
(3)循墙:沿着墙。
(4)径:小道。
(5)渚禽:水鸟,此指鹅鸭之类。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6)新社:祭祀名,此处指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均为祭祀土神之日。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7)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8)暮晖:夕阳的余光。
(9)牛上笛:牛背上之笛声。
(10)饷田:送饭到田野。白居易《观刈麦》:“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纪村事》此诗作于唐僖宗广明二年(881)春至中和三年(883)三月间,当时韦庄寓居洛北乡村。乾符六年(879),韦庄自江南回到长安后,继续奔波于科场之中。但随着农民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唐王朝的统治已风雨飘摇。广明元年(880)冬,黄巢军攻破潼关,直逼京师,“僖宗播迁,举子星散”。韦庄也在广明二年(881)春东往洛阳。韦庄本意是要由洛中经汴宋路南下,投奔镇海节度使周宝,但因汴路不通,只好暂居洛中。韦庄到洛阳后,汴宋路也因徐州时溥与泗州于涛的战事而趋于紧张,南行之意难以实现。所幸中和初年洛阳还比较安定,韦庄滞洛的大部分时间居于洛北乡间。此诗即作于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