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春感》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全宋词》中。这首词借写元宵节以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上片遥想故都临安而今在元人统治下的凄凉冷落,下片抒发作者凄苦的心情,对在海上继续坚持抗元斗争的南宋君巨深表关怀。全词节奏明快,笔调苍凉,从想象落笔,虚中见真意,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显著的特点。
铁马蒙毡(1),银花洒泪(2),春入愁城(3)。笛里番腔(4),街头戏鼓(5),不是歌声。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
那堪独坐青灯(6),想故国高台(7)月明。辇下风光(8),山中岁月(9),海上心情(10)。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上的君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铁马蒙毡:战马披上了御寒的毡子,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铁马,指战马。
(2)银花洒泪:指花灯似落泪。银花,明亮的花灯。泪,指烛泪。
(3)愁城:借指临安。
(4)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番,古时对外族的称呼。
(5)街头戏鼓:街头上舞动的是元人的大鼓。
(6)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
(7)高台:高的楼台,比喻京城。
(8)辇下风光:故国的都城风光。辇下,指京城。
(9)山中岁月:隐居山中的日子。
(10)海上心情:想念海上的心情。临安沦陷后,南宋的爱国志士多逃亡至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参加抗元复国的事业。或认为暗用苏武海上牧羊,坚守汉节的典故。
《柳梢青·春感》这首词作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元宵节。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勤王,刘辰翁参加抗元斗争,以同乡、同门的身分曾经短期参加文天样的江西幕府。景炎元年,元兵陷宋京临安,这年,词人避居庐陵山中。宋王朝已经灭亡,但抗元斗争仍在进行,词人亦是对此念念不忘。在一个充满亡国愁绪的元宵节,词人饱含深情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可以说亦包含着对抗元志士的挂念。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