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引·感旧》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直写杨氏家族盛时华清池的繁华热闹景象,暗斥唐玄宗宠爱贵妃,在虚幻的太平中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下片紧承上片唐玄宗因宠爱贵妃而导致国破家亡的可悲下场。全词在写景上由近及远,逐层拉开,给人以荒凉冷落之感,在对比中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对唐玄宗这种奢糜生活的否定态度。
平时(1)十月幸(2)兰汤(3)。玉甃(4)琼梁(5)。五家(6)车马如水,珠玑(7)满路旁。
每年十月驾临华清池,那里有玉池和华美的屋梁。五家的车马浩荡如流水,奇珠异宝被洒满路旁。
翠华(8)一去掩(9)方床(10)。独留烟树(11)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12)。
唐玄宗去后闲置了双人床,只剩烟雾笼罩下树色苍苍。至今那深夜时清冷的月光,依然照着藤蔓缠绕的围墙。
(1)平时:每年。
(2)幸:指帝王驾临。驾临某地,叫幸某地。
(3)兰汤:指华清池,在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建成于唐初,名“汤泉宫”,后改为温泉宫,天宝六年大修而改名华清官,又叫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冬季来这里沐浴休息。
(4)玉甃:玉砌的水池。
(5)琼梁:雕饰华美的屋梁。
(6)五家:指杨贵妃的三位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杨贵妃的从兄杨铦、从弟杨锜。
(7)玑:不圆的珠子。
(8)翠华:皇帝的仪仗中用翡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子。
(9)掩:闲置。
(10)方床:方形的床,即双人床。
(11)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12)缭墙:藤条盘绕的围墙。
《华清引·感旧》此词大约创作于治平元年(1064年)。词人曾作《骊山三绝句》,有人以为是嘉祐六年(1061年)词人赴凤翔任时所作,王文诰《苏诗总案》据《送陈睦知潭州》诗推算,认为《骊山三绝句》作于治平元午(1064年)。这一年,词人罢风翔签判任,返京时路过长安,游骊山。词人游骊山仅此一次,因此,王文诰的说法是可取的。此词写的是华清池,应是此次游骊山时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