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愁歌》是汉代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第一人称的自诉,表现了公主远嫁异国、思念故土的孤独和忧伤。诗中突出了中原与西域在食宿、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化为黄鹄归家的想象与事实上的不可能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加重了诗歌的悲剧气氛,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1)王。
我家里把我嫁到遥远的地方,从此和家人天水一方;寄身于遥远的异国他乡的乌孙国王。
穹庐(2)为室兮旃(3)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在广阔天地下的毛毡房里,以肉为食,喝甘甜的乳汁。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4)兮归故乡。
住在这里常常想念家乡,心里十分痛苦,我愿化作黄鹄啊,回我的故乡!
(1)乌孙:汉代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一带。
(2)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3)旃:同“毡”。
(4)黄鹄:即天鹅。
刘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猎骄靡,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当时的乌孙国王猎骄靡已经年老体弱,而刘细君正值豆蔻年华,加之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俗不同,刘细君自然是孤苦悲伤,度日如年,分外思亲,故作下《悲愁歌》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