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书孟德传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作者根据苏辙的散文《孟德传》而写。文章开始首先提出疑问,认为孟德不怕虎的故事,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但是在实际上又未可信。接着苏轼列举了三个不怕虎的故事,进一步证明《孟德传》的可信。全文有详有略、夹叙夹议,语言通俗流畅,毫无雕琢之处,再次表现了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风。
子由(2)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4)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5)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6)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7)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8)其一惧,而儿痴(9),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从前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10)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11)其醒。非俟(11)其醒,俟(11)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12),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13)子由之说。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是为了等他害怕。有人夜晚出门从外面回来,看到有东西蹲在他的门口,以为是猪狗之类的动物,用手杖击打它,它马上逃逸离去,到山下月光明亮的地方,乃是老虎。这些人不是有胜过老虎的地方,而是气势盖过它罢了。假使人不害怕,都像婴儿、醉人和来不及知道他的时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没有什么值得怪异的。所以在结尾书写,用来让人们相信采纳子由的说法。
(1)孟德传:《孟德传》是苏辙的一篇散文,写的是宋仁宗嘉祐年间,秦州戍卒孟德,不堪戍卒生活,逃入深山,过着“白毛女”一般的生活。孟德在深山中,逾两年竟不死,多次遇到猛兽,但由于他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对猛兽不惧,竟未遭伤害。全文以生动、曲折、形象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神勇不怕虎的英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不畏虎,虎自畏人。
(2)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的胞弟。
(3)以为虎畏不惧已者:认为老虎害怕不惧怕它的人。
(4)斯言:此言。指“虎畏不惧已者”这一说法。
(5)曩:以往,从前。忠、万、云安均四川省县名云安,今为云阳县。
(6)浣衣:洗衣服。浣(huàn):洗濯。
(7)熟视:仔细的看。 熟:仔细。
(8)庶几:有那么一点儿。此处意为:“有点儿希望”。
(9)痴:不懂事。
(10)被:施加。
(11)俟:等待。
(12)逸去:逃去。
(13)信:通“伸”。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此文是苏轼根据苏辙的散文《孟德传》而写的。《孟德传》中塑造了一个神勇不怕虎的英雄,这引起了苏轼极大兴趣,于是对老虎吃人的心理作了一番探讨。苏轼这篇《书孟德传后》就是写在《孟德传》后的题跋一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