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借竹自比。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后四句换一种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了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全诗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语言含蓄隽永。
入水(1)文光(2)动,抽空(3)绿影春。
映入水中,纹光闪动,当空抽长,绿影增春。
露华(4)生(5)笋径(6),苔色拂(7)霜根(8)。
晶莹的露珠点缀笋径,苍翠的苔藓满布竹根。
织可承香汗(9),裁堪钓锦鳞(10)。
剖竹织竹承藉美人香汗,制成渔竿能够钓起锦鳞。
三梁(11)曾入用,一节奉王孙(12)。
为了制作三梁冠,一节竹子也被奉敬给王孙。
(1)入水:指竹竿倒映水中。
(2)文光:指波纹泛起的波纹。
(3)抽空:形容竹节当空劲直挺拔生长的状态。
(4)露华:露花。
(5)生:一作“垂”。
(6)笋径:长着竹子嫩芽的小径。
(7)拂:一作“伏”。
(8)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9)香汗:代指美人。
(10)锦鳞:代指鱼。
(11)三梁:古代公侯所服之冠。梁,古人帽子里面硬的横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徐广《舆服志杂注》:“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12)一节奉王孙:前人或以为用赵襄子事。《史记·赵世家》云:“襄子奔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曰:‘为我以是遗赵无恤。’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齐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
此诗艺术不甚成熟,诗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可知当为李贺早期的作品,可能作于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末年李贺居昌谷(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