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七夕

孟浩然 〔唐代〕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他乡七夕》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在他乡逢七夕的愁上加愁,颔联写诗人想象家中妻子穿针乞巧的情景,颈联以对初秋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的秋愁,尾联在反问中表明诗人的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全诗语言平淡,情感深挚,意蕴醇厚,语淡而味终不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他乡逢七夕,旅馆(1)羁愁(2)

客居他乡的时候恰逢七夕佳节,在寄宿的客舍中思乡之愁更剧。

不见穿针妇(3),空怀故国楼(4)

看不见妻子在明月下穿针乞巧,只能空自怀念故乡乞巧的棚架。

绪风(5)初减热,新月(6)(7)秋。

余风才刚刚能减轻心头的燥热,初升的月亮便开始挂在夜幕下。

(8)河汉(9)迢迢(10)(11)斗牛(12)

此情此景下谁忍心抬头看天河?遥望着天边的牵牛星这样问道。

注释

(1)益:一作“亦”。

(2)羁愁:羁旅在外的愁思。羁,停留外乡。

(3)穿针妇:七夕这天穿七孔针的妇人,指诗人的妻子。传说中的织女是织锦的能手,所以每逢七夕,妇女往往会穿针向织女乞巧,希望织女赐给她们以高超的工艺技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

(4)故国楼:故乡乞巧的棚架。故国,故乡;楼,指乞巧楼,即乞巧的棚架。

(5)绪风:余风,指夏过之后飒飒的秋风。绪,余。屈原《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6)新月:初出之月。

(7)临:一作“登”。

(8)忍:忍心。

(9)河汉:即银河,又名银汉,牛郎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

(10)迢迢:遥远的样子。

(11)问:一作“望”。

(12)斗牛:本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此处是偏义复词,指牛宿,借指牵牛星。

创作背景

漂泊异乡的诗人在他乡旅馆夜宿,恰逢七夕之时,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友,有感而作《他乡七夕》此诗,创作时间不可确考。

文学赏析

《他乡七夕》这是一首七夕抒怀之作。首联写愁,“他乡”一愁也,“七夕”二愁也,他乡逢七夕,则愁上加愁,所以诗人说“旅馆益羁愁”。颔联写思,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度的七夕聚会,而诗人却远离妻子,只能空想家中妻子于乞巧楼穿针乞巧度七夕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感。颈联写秋,在直叙乡愁后接以初秋景物的描写,他乡愁,七夕愁,又加秋气愁,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景因情凄,情缘景浓,情景交融,倍感悲凉。尾联的“谁忍”呼之欲出,顺理成章地结以反问,表明游子不敢抬头仰望天上斗牛,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其中似有“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和“倚阑殿北斜楼上,多少通宵不寐人”(唐彦廉《七夕》)一般的艳羡,又似有“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张耒《七夕歌》)一般的劝慰。

全诗语言平淡,情感深挚,意蕴醇厚,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写来却情真意切,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感受,明快自然。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