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

曹植 〔两汉〕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野田黄雀行》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反映的是对朋友被残害的同情和自己的内心苦痛。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高树多悲风(1),海水扬其波(2)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利剑(3)不在掌,结友(4)何须(5)多?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不见篱间雀,见(6)自投(7)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罗家(8)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剑(9)罗网,黄雀得飞飞(10)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飞飞摩苍天(11),来下谢少年。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注释

(1)悲风:凄厉的寒风。

(2)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3)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4)结友:交朋友。

(5)何须:何必,何用。

(6)鹞: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7)罗:捕鸟用的网。

(8)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9)捎:挥击;削破;除去。

(10)飞飞:自由飞行貌。

(11)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摩:接近、迫近。

创作背景

《野田黄雀行》此诗为曹植后期作品,大约写于黄初元年(220)。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拼音版

tiánhuángquèxíng

gāoshùduōbēifēnghǎishuǐyáng

jiànzàizhǎngjiéyǒuduō

jiànjiānquèjiànyàotóuluó

luójiāquèshàoniánjiànquèbēi

jiànshāoluówǎnghuángquèfēifēi

fēifēicāngtiānláixiàxièshàonián

作者简介

曹植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