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李白 〔唐代〕 李白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

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6卷第004首。整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诗开篇便以猛虎喻友人,直言道出张十四因秉性刚直不阿,难以避免被人排挤、迫害的遭遇,以淮阴侯作比拟,字里行间充满着愤懑与不平。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未来的深切向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猛虎(1)伏尺草,虽藏难蔽身。

猛虎隐伏在尺把长的草丛,藏腿难蔽身。

有如张公子(2)肮脏(3)在风尘。

有如咱张公子,飞扬跋扈在风尘。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4)

难道你没有横腰而系的宝剑?只是韩信当初在淮阴的时候也受尽委屈。

击筑(5)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你现在要击筑去向北燕,在易水滨高唱燕风。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等你归来,我们相聚泰山上,我们一起隐居,当个好邻居。

注释

(1)猛虎:喻张十四。

(2)张公子:即汉成帝刘骜。这里借指张十四。

(3)肮脏:亦作抗脏,即高亢正直。

(4)屈彼淮阴人:汉淮阴侯韩信失意落泊时,曾忍受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而终于功成名就。这里以忍辱全志的韩信比拟张十四。

(5)击筑:典出《史记·剃客歹lJ传·荆轲传》,言战国末刺客荆轲游于燕市,曾与高渐离结伴,渐离击筑,荆轲和歌,自抒哀乐,旁若无人。这里用燕市击筑来点明诗人与张十四的深厚友谊。筑:古代弦乐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创作背景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是天宝四载秋(745)作于鲁郡瑕丘(今充州)。

文学赏析

诗中并没有对尧祠一蒂景物描写,而是引用典故,借以抒发感慨,排道悒愤。继而诗人张开想象的羽翼,驰聘于人间天上,古往今来,任感情的波澜起伏变幻组合。怀着美好的愿望入京,又经受幻想的破灭的失望而引起愤慨。人生无常,诗人感想万千,宣泄于诗中。表现了诗人豁达奔放的襟怀、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达诗人对当时朝廷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之意。

首两句:意思是猛虎伏浅草始终难以遮掩猛虎的身体,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肮脏”二字表明张公子正直不阿的态度,“风尘”明指社会,暗指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肮脏”与“风尘”形成鲜明的对比,直言道出张十四因秉性刚直不阿,难以避免被人排挤、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使诗人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而感到惆怅、苦闷以及愤懑。

第五、六句:“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是用了淮阴侯韩信受辱之典,意在表达猛虎伏浅草终莫能掩。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上句“岂无横腰剑”中的“岂”字与下句“屈彼淮阴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后呼应,不但增强了语气,而且一个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跃然而出,表现出极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无疑是借荆轲于易水河畔辞别高渐离之典,赞其为豪气英雄。如此,于风尘漂泊中的张十四伟直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

末两句:明确指出诗人希望能与张十四一起隐居,反衬出诗人的政治抱负落空,使诗人感到失望而归隐山林。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全诗借助送别张十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未来的深切向往。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