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写作者自己与吴远游有异好同功,颔联写作者责己及为苏轼鸣不平,颈联写作者与苏轼遭遇、心神、厚谊,尾联写作者托吴寄言苏轼:此生对君海枯石烂不变心。全诗语言质朴,四用杜诗而不露痕迹。风格凝重,感情慷慨而不流于粗豪。其中“百年”一联,虚实结合,用事切题,可称全篇的警策。
闻名欣识面,异好(3)有同功(4)。
早就听到你的大名,很高兴和你见面,虽然我们各有所好,却同样倾慕苏公。
我亦惭吾子,人谁怨此公(5)?
深感惭愧啊,我无力和你同去拜谒,这世间还有谁会这样敬仰一代文雄。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想来这位老人如今已经是霜鬓白发,关山万里遮不住秋风送我心会神同。
为说任安(6)在,依然一秃翁(7)。
请转告他,卫大将军门下任安还在,我依旧是他当年见过面的清贫老翁。
(1)吴先生:吴复古,道士。
(2)谒:进见。般用于下对上。
(3)异好:指吴复古学道,与作者不同。
(4)同功:指彼此都仰慕苏轼。
(5)此公:指苏轼。
(6)任安:汉代大将军卫青权势衰落,霍去病权势大增。原卫青门下的故旧门客大多奔赴霍去病处求官,惟独任安不肯去。
(7)秃翁:作者自谓。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坐元祐党籍,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贬居惠州(今属广东)。陈师道也受党祸牵连,被撤了颍州教授。时有道人吴远游欲到惠州探望苏轼,师道作此诗以通款曲。
首联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识面”句意,说吴久闻东坡之名,欣欣然欲一识其面。次句说,吴本方外士,与师道之坚守儒术者异趣;然而,二人于东坡,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一,故云“异好有同功”。这两句关合吴、苏和诗人自己,写“送”“谒”正面。
颔联上承“同功”,转写苏轼。吴远游能不辞万里之行,往谒坡公,自己却不克同往,酬感恩知己之谊,因此深觉愧对吴生。一个“惭”字,写出了心驰神往而不果行的心情,很有分量。对句“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东坡当时处境。“人谁恕”三字,既愤时议附于朋党,又暗将坡公比为李白,在愤慨、沉痛中露出骨力。正因为世人多趋炎附势,落井下石,不知羞惭,越发显得上句“惭”字的分量。
颈联承此义,继写自己与东坡的遭际心情,是全诗警策“百年”巧用杜甫《戏题上汉中王》“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句。时东坡年五十八,师道四十二,合为“百年”,概指双方。“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巢括两人一生遭遇。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双白鬓”之心魂相许,以“百年”之悠悠衬“双白鬓”之傲然特立,在茫茫人海中陡然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昂藏不可屈的高大形象。对句“万里一秋风”,更是神来之笔。人去万里,心神则一脉相通,如秋风之远而无间。这句暗用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之意而丝毫不露痕迹。“百年”句绘出两个心魂相许的形象,“万里”句写出彼此死生契阔的情怀,显出交谊之深厚,不可动摇。
尾联进一步补足“万里秋风”之意:请替我寄言苏公,他虽万死投荒,如卫青之君恩日衰;我始终不负公门,自罢教职后不求再仕,如任安之终不肯离卫青之门而改事他人。至此,诗情振起。接上“依然一秃翁”,似乎画出一个刚毅、固执的老人,昂然挺立于两间,虽削职为布衣,风骨依然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