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宋代〕 苏轼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永遇乐·长忆别时》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展开回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下片通过对周围景象的描写,更加渲染了词人内心的思念以及回忆。全词通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词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1)孤光(2)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3)到明无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朝有客,来从(4)上,能道使君(5)深意。凭仗(6)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7)清禁(8),夜(9)露华(10)侵被(11)。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泪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注释

(1)三度:指三度月圆。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至东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词,三见月圆。

(2)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

(3)伊:第三人称代词。指月。

(4)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5)使君:指孙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旧职称之。以上三句谓客人带来孙巨源对自己的问候。

(6)凭仗:凭借。

(7)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

(8)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9)永:长。

(10)露华:露水。

(11)侵被:沾湿了被子。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十五日,苏轼在赴任密州太守的路途中,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陈太守在景疏楼为其接风。三个月前,苏轼的好友、原海州太守孙巨源离任时,亦曾在这里与群僚告别。十月十五,巨源已到汴京履新,苏轼便于席上作《永遇乐·长忆别时》此词寄之,以表思念之情。

拼音版

yǒng··chángbiéshí

chángbiéshíjǐngshūlóushàngmíngyuèshuǐměijiǔqīngliúliánzhùyuèsuírénqiānbiéláisānguāngyòumǎnlěngluògòngshuítóngzuìjuǎnzhūliánrányǐnggòngdàomíngmèi

jīnzhāoyǒuláicóngsuīshàngnéngdàoshǐ使jūnshēnpíngzhàngqīnghuáifēnmíngdàohǎizhōngyǒuxiānglèiérjīnzài西yuánqīngjìnyǒnghuáqīnbèishíkànhuílángxiǎoyuèyīngàn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