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

韩偓 〔唐代〕 韩偓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安贫》是五代诗人韩偓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半写贫居生活之无聊,后半写所以致贫之故,而归结于不能不安贫,表现了作者安于寂寥、自我慰藉的生活情趣,同时又体现了作者留意国事、挂心朝政的思想精神。整首诗浓缩凝练,意态消沉而心志坚韧,对仗工整而运笔自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2)(3)八行书(4),眼(5)休寻九局图(6)

手患风痹,懒写书信,视物晦暗,看不清棋谱。

窗里日光飞野马(7)(8)筠管(9)蒲卢(10)

看窗口射入的一束阳光中无数“野马”飞腾,案头笔管中蒲卢衔着青虫出出进进。

谋身拙为安蛇足(11),报国危曾捋虎须(12)

自己拙于谋身之术,为报国能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蔑视魔鬼,连老虎须也敢摸。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13)

可叹这世界上人不如蜾赢,已经没有人能深刻地认识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了,不注重培养、鉴别人才的工作。

注释

(1)风:这里指风痹,风湿病。

(2)慵:懒。

(3)展:开。

(4)八行书:古代信纸一般都是八行,所以称信为八行书。

(5)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

(6)九局图:指棋谱。

(7)野马:这里指春天浮在沼泽上游动的气体。

(8)案:几案,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来写字或倚着休息的家具。

(9)筠管:竹管,指毛笔管。

(10)蒲卢:细腿蜂,每每找一个小洞产卵。笔管上头有洞,所以蒲卢产卵其中,然后卵便孵化出来。

(11)安蛇足:《战国策·齐策》载育一个故事:楚国有个人在祭祀之后,赐给他的门客一卮酒。这些人就商量说:这一厄酒,大家喝,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大家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卮酒。有个人先画好了,他就左手拿着酒,右手还继续在画,并且说:我能给蛇画上足。他画的蛇足还没完成,另一个人却把蛇画好了,而且将他的酒夺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说着,就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足的人反而没喝到。常用来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反拙。

(12)捋虎须:天复三年(903年),韩惺因荐赵崇作宰相,得罪了朱温,几乎被杀,后被贬出京。捋虎须:捋(lǚ),摸(待指摸胡须),犹现在说摸老虎屁股,指触怒了朱温,几乎发生危险就是“画蛇添足”。比喻撩拨、触犯凶恶残暴的人。

(13)试齐竽: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

创作背景

唐昭宗天祐三年(906年),韩偓来到福州,投奔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梁,王审知受其册封,诗人愤而离开福州,漂泊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处,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定居福建南安。其时韩偓年迈体衰,孤苦伶仃,仍不忘忧国优民,以致心绪愁闷。《安贫》这首诗大约作于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912年)。

拼音版

ānpín

shǒufēngyōngzhǎnhángshūyǎnànxiūxúnjiǔ

chuāngguāngfēiàntóuyúnguǎncháng

móushēnzhuōwèiānshébàoguówēicéng

shìnéngzhìwèizhīshuíshì

作者简介

韩偓

韩偓

晚唐大臣、诗人,南安四贤之一

韩偓(844—923),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曾官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后入闽,依王审知而卒。有诗集一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