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水歌

杜甫 〔唐代〕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阆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这首诗为杜甫于广德二载(764年)在阆中所作。全诗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石黛碧玉、日破浪花、沙际归春、巴童荡桨、水鸡衔鱼等嘉陵江景物,表现了阆中城南独特的风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阆水之胜的喜爱之情。此诗与《阆山歌》一起成为杜甫在阆中时期的代表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嘉陵江(1)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2)

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3)归。

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巴童(4)荡桨欹侧过,水鸡(6)衔鱼来去飞。

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阆中(7)胜事(8)可肠断(9)阆州城南天下稀(10)

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沙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

注释

(1)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

(2)石黛碧玉相因依:形容江色之清绿。石黛,即石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因兼有黛碧二色。

(3)沙际:犹言水边岸边。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4)巴童:巴地儿童。

(5)攲:倾斜。

(6)水鸡:水鸟名。

(7)阆中:是举全部而言。

(8)胜事:美景。这里指山水之美。

(9)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10)阆州城南天下稀:阆州城南三里有锦屏山。错绣如锦屏,号为天下第一。

创作背景

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州,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拼音版

lángshuǐ

jiālíngjiāngsuǒshídàixiāngyīn

zhèngliánlànghuāchūgèngchūncóngshāguī

tóngdàngjiǎngguòshuǐxiánláifēi

lángzhōngshèngshìchángduànlángzhōuchéngnántiānxià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