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这首诗为杜甫于广德二载(764年)在阆中所作。全诗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石黛碧玉、日破浪花、沙际归春、巴童荡桨、水鸡衔鱼等嘉陵江景物,表现了阆中城南独特的风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阆水之胜的喜爱之情。此诗与《阆山歌》一起成为杜甫在阆中时期的代表作。
嘉陵江(1)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2)。
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3)归。
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巴童(4)荡桨欹侧过,水鸡(6)衔鱼来去飞。
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阆中(7)胜事(8)可肠断(9),阆州城南天下稀(10)!
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沙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
(1)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
(2)石黛碧玉相因依:形容江色之清绿。石黛,即石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因兼有黛碧二色。
(3)沙际:犹言水边岸边。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4)巴童:巴地儿童。
(5)攲:倾斜。
(6)水鸡:水鸟名。
(7)阆中:是举全部而言。
(8)胜事:美景。这里指山水之美。
(9)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10)阆州城南天下稀:阆州城南三里有锦屏山。错绣如锦屏,号为天下第一。
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州,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