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一

李白 〔唐代〕 李白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赞美,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殷殷怀念和对唐玄宗的深刻讽刺。全诗气势恢宏,情感复杂,内容丰富。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而次第叙事,首尾完整的结构,则开启了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胡尘轻拂建章台(3),圣主西巡蜀道来。

胡兵的战尘使长安的宫殿受到了污染,圣上西巡来到了蜀道。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剑门高耸,高达五千余尺,石壁像楼阁一样昂首九天。

注释

(1)上皇:指唐玄宗李隆基。

(2)南京:指成都。至德二载(757年),以蜀郡(治成都)为南京。

(3)建章台:汉代长安宫有建章宫,宫中有建章台。此代指唐代宫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此组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中唐朝收复长安后的至德二载(757年)岁末。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兵破潼关,唐玄宗西幸,是谓西巡。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757年)十月,肃宗还长安,遣使迎玄宗。十二月丁未,玄宗还长安,戊午,以蜀都(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西京(长安)为中京。此时李白在寻阳被判为长流夜郎徒刑,他忍着悲痛写下这组诗。

文学赏析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和诗人特定处境中的一组诗。诗的标题“上皇西巡南京歌”很醒目,指明唐玄宗幸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事件、诗歌体裁皆备。组诗体裁为“歌”,“歌”即是“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全诗写玄宗避难蜀中事,其仓皇狼狈可想而知,却不着一字,只是铺陈成都之盛之美。诗人对成都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整组诗极尽铺张之能事,将成都的富庶繁华写得花团锦簇。

其一,写上皇西巡缘由和剑阁天险。安史叛军威胁都城长安,故有圣主西巡蜀道之事。“轻拂”二字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对圣主玄宗弃京西巡不以为然。在展示剑阁的险要之后,接着第二首总写成都的建筑、风光之美。成都的房屋皆可入画,风光胜过长安。其三至其九,共七首,主要铺写玄宗西巡盛况,成都的便利交通,悠久的历史及石镜、散花楼、星桥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七首诗对成都的自然人文之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绘,第八首诗中所云“天子一行遗圣迹”亦不为虚,玄宗西巡确为成都留下了不少新的遗迹。玄宗在成都前后居留约四百五十天,游成都南郊老君山、修觉山,并经蜀州游青城,留下很多遗迹。最后一首,写上皇去蜀东归。“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兼及政治形势。

唐玄宗幸蜀是一次颇为狼狈而沉痛的奔亡。或许李白当时并未随驾,不能亲历,想象不到实际情况的惨淡。第四首诗说“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是李白想象中玄宗入蜀的景象,字里行间充满着荣幸感。这首诗还说:“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入蜀即得到压惊与安抚,李白似乎急切地想将一种安全感传达给玄宗。第八首诗的“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则概括出蜀人对玄宗巡蜀、成都升京的荣幸感。如果说在诗人对故乡的自矜中,安全感油然而生,那么,在玄宗巡幸的想象性在场中,荣幸感则相伴始终。

整组诗气势恢宏,情感复杂,内容丰富。诗人对成都的赞美直截了当,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殷殷怀念和对玄宗的深刻讽刺。李白因被玄宗赏识,“仰天大笑出门去”,放言“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而最终夙愿未伸,失望离京,所以对玄宗有着复杂微妙的情感。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次第叙事,首尾完整,实际上开启了宋代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对王建等中唐诗人的宫词联章创作有一定影响。同时,这组诗还是李白"自我作古"的新题乐府创作,体现出李白对于诗体创变的新尝试,体现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面对社会巨变的现实,对国运及诗运转关的新思考。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