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歌》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边塞地区尚武风气,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生活风貌和豪放的性格,赞扬了他们豪迈勇武的精神。此诗体现了胡汉民族之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透露出刚健、雄浑的民族气息,在唐代边塞诗中是稀有的。
营州(1)少年厌(2)原野,狐裘(3)蒙茸(4)猎城下(5)。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虏酒(6)千钟(7)不醉人,胡儿(8)十岁能骑马。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奔跑。
(1)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2)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3)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4)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
(5)城下:郊野。
(6)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7)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
(8)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营州歌》此诗。
《营州歌》首句先描写对象“营州少年”,再用“厌”字点明其对原野生活的熟悉程度。紧接着,作者于第二句写少年的穿着与狩猎行为。穿着点明其惯习骑射,非中原之士。而“猎城下’’则点明城镇附近的少年也爱射猎,可见其尚武风气之浓。三、四句又从另外两方面以见尚武之风。第三句写“酒”,第四句“马”,这两者往往是习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物件。但千钟不醉,十岁骑马则实属罕见,这样写抓住描写对象特点,酣畅淋漓地点明边塞之与众不同,指出边塞居民之豪气乃自幼形成的风气,远超过一般习武之人。
《营州歌》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
自古以来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荒寒之境,而这首诗独以欣赏的眼光注视着草原风光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富有特征的形象:原野,狐裘、虏酒、骑马、打猎等点染出富有特色而又充满生机的古代东北边地的生活画卷,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营州少年浑脱可爱的形象。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营州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