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韦校书》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以未琢之玉比喻韦正贯的才华。第二句为韦正贯未走科举进士科甲乙等,授官之路而误了前途感到惋惜。后两句作者期望才华出众的韦正贯,能得到天子重用。此诗表达了薛涛个人对后辈才华的认可,并寄予良好的祝愿。在艺术上,薛涛用典精致,比喻生动,诗意浅而韵味无穷。
芸香(2)误比荆山玉(3),那似(4)登科(5)甲乙年。
像韦公子这样如荆山之玉的人屈就于区区九品小官“太子校书郎”。如果韦公子参加礼部考试,进士及第,再经吏部复试录用,进入仕途,就不像现在这样了。
淡地(6)鲜风将绮思,飘花散蕊媚青天(7)。
淡泊门第的良好教育养成了韦公子的聪明才智。将来必是门前撒满鲜花,香气直冲青天一样,你的才能必会得到天子重用。
(1)韦校书:韦正贯,字公理。韦皋弟平之子。少孤,推荫为单父尉,弃官去。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太子校书郎。
(2)芸香:《典略》:“芸香辟纸鱼蠹,胡藏书台称芸台。”此掌管图书官署,即秘书省。
(3)荆山玉:春秋楚人卞和得未琢璞玉于荆山,故得名荆玉山。
(4)那似:那要像是。
(5)登科:唐制,举子放榜,只称及第,待选服官,由吏部复试,获中,方称登科。
(6)淡地:谓淡泊明德的世家门第。也有作淡沲(tuó):即淡荡,风光明净之意。《唐人万首绝句》、明本《薛涛诗》及《全唐诗》等多本均作“淡地”,近代薛涛研究者如张篷舟、陈文华、彭云生等认为淡沲比淡地更妥帖。
(7)青天:指代天子。
韦正贯于长庆元年(821年)十二月以贤良方正异等登科授太子校书郎,长庆元年(821年)末或长庆二年(822年)初,曾和韦正贯相识的薛涛得到消息作此诗。韦正贯出身权贵之家,被其伯父韦皋誉之为“能使一门生辉的人”,当时却屈就于太子校书郎这样的九品小官。这让薛涛觉得大材小用,发出明珠暗投的慨叹。所以薛涛这首《赠韦校书》诗,开篇第一句便是:“芸香误比荆山玉”。薛涛似以长者口吻,为年轻有为的韦正贯叫屈。
“芸香误比荆山玉,那似登科甲乙年。”第一句以“芸香”指代秘书省,而韦正贯正是秘书省中的太子校书郎。古代芸香有避蠹之功效,但这句不仅仅是用芸香指代藏书的芸台,意在用芸香与荆山玉对比,以芸香多而贱,荆山玉稀而贵,来比喻韦正贯明珠暗投,大材小用之意。因该诗关键词“芸香”“荆山玉”分别指向南北朝庚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诗》:“芸香上延阁。……连云虽有阁。终欲想江湖。”和《率尔成咏诗》:“南冠今别楚。荆玉遂游秦。倘使如杨朴。宁为关外人。”的蕴意,遂给第二句欲表达的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第二句“那似登科甲乙年”,此前韦正贯曾以荫补单父尉,但他弃官而去。此弃官之举,想乃有志之士之所为,一如汉之韦玄成、唐之段文昌等,皆不欲藉祖荫、有志凭自身才能入仕途。唐代科举考试,要先经礼部考试,进士及第,后再吏部复试,才能正式录用,进入仕途,叫作登科。又有“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贴过四以上为乙第。”薛涛为此感叹韦正贯没有通过进士科甲乙等入仕,而是以贤良方正科异等入仕。否则就不会仅仅是太子校书郎了,不会“芸香误比荆山玉”了。
“淡地鲜风将绮思,飘花散蕊媚青天。”中“淡地”,近代研究薛涛的大家如张篷舟等人认为可以作“淡沲”。如杜甫《醉歌行》:“春光淡沲秦东亭。”之句。钱穆在《国史新论》一书中,就曾指出:“唐朝仅有考试取才,而无学校养才。养才仍赖于寺院与门第。”足见门第教育在唐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之重要,是不可小觑的。而薛涛和韦正贯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其所受的教育即门第教育。此句“淡地鲜风将绮思”则正是对唐代门第教育的艺术概括和再现。第四句意指韦正贯散发的才华被天子所发掘,更是薛涛期望韦正贯名扬天下的美好祝愿,也是对韦正贯的伯父韦皋对他“能使一门生辉的人”的评语的肯定。
从韦、薛二者关系看,韦正贯从前的“不得意”与薛涛的被罚产生了共鸣。他们两个虽所处阶层不同,但遭遇却相同。这就是他们能够平等对话的基础。从诗中可以看出,一个已经“登科”进入仕途之路,而另一个则由于性别和身份的关系,只能无奈地叹息将这“绮思”“媚青天”。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社会人才观,以及对人才浪费的不满。故此说,此诗通俗中蕴不俗,常语中妙含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