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蒹葭在秋风中的情景,对蒹葭体弱易折,常受风雪、水波、夜露伤害的处境深表同情,表现了诗人忧世忧物的博大胸怀。尾联点出蒹葭凋零较晚的特点,但仍感慨岁月蹉跎,寄寓了深沉的身世之叹和贤人失志之感。全诗以《诗经》中的意境命题,兼有《楚辞》韵味,运笔精妙,状物生动,寄托深远。
摧折(2)不自守(3),秋风吹若何(4)。
芦苇不能保全自己不被折断,在秋风面前,它无可奈何。
暂时花戴雪(5),几处(6)叶沉波(7)。
雪白的芦花暂时还没有飘落,但已有几处叶子沉入水中。
体弱春风(8)早,丛长(9)夜露多。
柔弱的芦苇在春天早早发芽,秋夜一丛丛承受露水侵袭。
江湖后摇落(10),亦恐岁蹉跎(11)。
在江湖边生长的芦苇虽凋零较迟,但仍怕岁月白白度过。
(1)蒹葭:原指没有长穗的芦苇,亦泛指芦苇。
(2)摧折:指蒹葭被秋风摧残断折。
(3)不自守:不能自保其身。守,一作“与”。
(4)若何:奈何,没有办法。
(5)花戴雪:顶着如雪的花絮。芦花色白,故以雪形容。戴,一作“载”。
(6)几处:一作“堕水”。
(7)叶沉波:枯叶沉入秋波。
(8)春风:一作“春甲”,一作“春苗”。
(9)丛长:一丛丛修长的茎叶。
(10)江湖后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江湖,指南方江汉湖沼。摇落,凋残。
(11)亦恐岁蹉跎:屈原《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亦,一作“只”。蹉跎(cuōtuó),时间白白流逝。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之后,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入冬以后便南下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在秦州的时候,杜甫见到被秋风摧折的蒹葭,俯仰之间,油然而起身世之叹,于是写了《蒹葭》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