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所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烘托了边塞气氛和词人的心情;下片由景转入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国的怀念。整首词色彩鲜丽,意境深沉,风格悲壮。
霜日(2)明霄(3)水蘸空(4),鸣鞘声(5)里绣旗(6)红,澹烟(7)衰草有无中。
秋日的天空,晴空万里,我登上荆州城,只见水天空阔,交相辉映,边塞处鞭声响亮、红旗耀眼,边地上衰草连天、烟雾笼罩,望上去隐隐约约,处于有无之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8)浊酒戍楼(9)东,酒阑(10)挥泪向悲风(11)。
凭高北望,自然想起那万里之外沦陷的中原,心情无比沉痛,便在城楼上饮下杯浊酒,原想是要借酒消愁,无奈酒罢益悲,忍不住临风洒泪,凄凉秋风中心情更加沉痛。
(1)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2)霜日:指秋天。
(3)明霄:晴朗的天空。
(4)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蘸:沾染,沾取液体。
(5)鸣鞘声:指从鞘里取刀、剑所发出的声音,词中指的是挥动马鞭发出的响声。
(6)绣旗:锦绣的军旗。
(7)澹烟:烟雾稀薄。
(8)尊:同“樽”,酒杯。
(9)戍楼:边境上的城楼。
(10)酒阑:将酒饮尽。
(11)悲风:凄厉的风。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词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节荆州。当时荆州已成为边塞,词人登上城楼观察边塞情况,心中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