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绝壁孤云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梦中有以王正之乐府相示者。予但记其末云:“莫嫌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然正之未尝有此作也。明日以示友人希颜、钦叔,谓可作“永遇乐”补成之。因为赋此,二公亦曾同作。

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留滞三年,相思千里,归梦风烟上。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此身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

中台黄散,官仓红腐,换得尘容俗状。枕上哦诗,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永遇乐·绝壁孤云》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阕写对家乡的思念与受老天爷戏弄而卷入惊涛骇浪之中,下阕写用尘容俗状去换取升斗陈腐之粮及被名利所累,表达了词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笔调夸张,比喻形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梦中有以王正之乐府相示者。予但记其末云:“莫嫌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然正之未尝有此作也。明日以示友人希颜、钦叔,谓可作“永遇乐”补成之。因为赋此,二公亦曾同作。

梦中有人拿王正之的乐府词给我看。我只记得词最后几句:“莫嫌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可是王正之不曾写过这首词。第二天,我把这几句给好友希颜、钦叔看,他们说可以依据“永遇乐”把它补充完成。因此我做此词,希颜、钦叔二人也一起作。

绝壁孤云(1),冷泉高竹,茅舍相望。留滞三年(2),相思千里,归梦(3)风烟上(4)天公(5)老大(6),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7)此身(8)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

陡峭的绝壁,飘荡的闲云,清冷的泉水,茂密的竹林,再加上几间简陋的茅舍。在京做官的三年,无时不作回归的梦想,想千里之外的家乡,想遥远的地方,想那些隔绝尘世的山林。天公年老了,还依然做儿戏,把我当作马儿约束着。我就像一叶扁舟在风波险恶的浪涛上颠簸。

中台(9)(10)(11)官仓(12)红腐(13),换得尘容俗状。枕上哦诗(14),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15)

中书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仓库里粮食发霉腐烂,还是谄媚迎合他人。醒着吟诗,梦里得到句子,笑罢之后又是更大的惆怅。对镜顾影自怜,确是满头白发,还是终日奔走于名利场。什么时候才能不愁温饱而畅饮放歌呢?

注释

(1)孤云:喻归隐闲逸逍遥的人。刘长卿《送方外人》:“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弃官归隐后的闲逸生活。

(2)留滞三年:指作者权国史院编修后的二三年,即指元光元年壬午(1222),词人曾赴召至汴京,正大元年甲申(1224)五月应宏词科,就选权国史院编修,到赋词时前后三个年头。

(3)归梦:思归的梦想。

(4)风烟上:指隔绝尘世的山林间。

(5)天公:以天拟人,天常被称为天公。

(6)老大:年老。

(7)羁鞅:束缚。羁,系绊鞅,马头上的勒带。

(8)此身:词人自称。这句说我这身犹如一叶扁舟在浩荡汹涌的波涛上颠簸,喻宦海的险恶。

(9)中台:官署名,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东汉始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

(10)黄:指侍中黄门侍郎。

(11)散:指散骑常侍侍郎。两职官均为尚书奏事。

(12)官仓:官府之粮仓。

(13)红腐:指入仓陈久之败米。

(14)哦诗:吟诗。

(15)自歌自放:纵情高歌。放,恣纵放任。

创作背景

《永遇乐·绝壁孤云》该词作于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问在国史院任职期间。词人虽初涉官场仅一年左右,但已深感壮志难酬,羁怀抑郁。官场的黑暗,仕途之险恶,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归隐思想,于是创作该词。

拼音版

yǒng··juéyún

juéyúnlěngquángāozhúmáoshěxiāngwàngliúzhìsānniánxiāngqiānguīmèngfēngyānshàngtiāngōnglǎoránérkùnshìjiānyāngshēnshìbiǎnzhōuhàohàopāitiānfēnglàng

zhōngtáihuángsànguāncānghónghuànchénróngzhuàngzhěnshàngóshīmèngzhōngxiàoleháichóuchàngliánmǎnjìngxīngxīngbáizhōngyǒumíngqiānzhàngwènshíyǒujiǔchuānfàng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