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韩愈 〔唐代〕 韩愈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

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

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杏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由眼前杏花想到曲江杏花,又陡然转到贬黜之地南荒的“浮花浪蕊” ,在三处风光的相对应中透露出身世感慨;收笔落在明年,对于北归表示失望又有所期待。全诗构思极其奇妙,余意无限;一缕忧思,盘旋空际,含蓄不露。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2)白红。

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

曲江(3)满园不可到(4)看此宁避雨与风(5)

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

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6)

两年多来,我被放逐到岭外,所见到的草木跟北方大有不同之处。

冬寒不严地恒泄(7),阳气发乱无全功(8)

这里的冬天并不严寒,地气也时常泄漏,因此阳气也时常乱发,天地也失去了它完整的功能。

浮花浪蕊(9)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那种随时随地乱开的花,常年都有,但都是刚刚开了,又马上凋谢在瘴雾当中。

山榴踯躅(10)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

山石榴和羊踯躅也都没有什么意思,开着黄黄紫紫的野花,空自聚结成丛。

鹧鸪钩輈(11)猿叫歇,杳杳深谷(12)青枫。

鹧鸪的鸣叫与哀猴的哀啼相应,幽暗的深谷中,攒集着青青的枫树林。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这些都不如这两棵杏花,当我来游赏时,就让我感觉到如在京城里一样引起无穷的情思。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今天晨起,我为什么会忽然惆怅起来了呢?都因为千万片杏花到处飘飞,零落在各处。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等到明年花开的季节,花一定会开得更美好吧?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来叫我这邻居的老翁。

注释

(1)邻:邻近。

(2)能: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能,甚辞。凡亦可作这样或如何解而嫌其不得劲者,属此。能白红,言何其红白相间而热闹也,反衬古寺荒凉之意。”陈迩冬说:“能, 唐人口语,含有多么,居然这样的意思。今桂林口语读nen,还保存着唐音。”

(3)曲江:在长安。《太平寰宇记》:“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康骈剧谈录》:“曲江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

(4)不可到:去不了。

(5)看此宁避雨与风:看这里的两株杏花怎能躲避风雨?

(6)多异同:多不同。异同,偏义复词,说的是异,不是同。

(7)地恒泄:因冻得不严密,地气多泄出。指土地不冻,宜于植物。

(8)无全功:指北方仍是寒冻,而南方却草木茂盛,因此说天地也无全功,即不能都控制住。

(9)镇:常,长。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镇,犹常也,长也,尽也。韩愈《杏花》诗云云,此与‘长’字义同,而联用为重言。”

(10)踯躅:即羊踯躅,亦名羊不吃草,树高三四尺,花似山石榴。

(11)钩輈:象声词,鹧鸪的叫声。

(12)攒:聚。

创作背景

《杏花》此诗中“二年流窜出岭外”,指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冬被贬阳山,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秋徙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前后共历二年。故知《杏花》此诗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二月左右在江陵作。

拼音版

xìnghuā

línběiguōkōngxìnghuāliǎngzhūnéngbáihóng

jiāngmǎnyuándàokànníngfēng

èrniánliúcuànchūlǐngwàisuǒjiàncǎoduōtóng

dōnghányánhéngxièyángluànquángōng

huālàngruǐzhènzhǎngyǒucáikāiháiluòzhàngzhōng

shānliúzhízhúshǎozhàoyào耀huángwèicóng

zhègōuzhōuyuánjiàoxiēyǎoyǎoshēnzǎnqīngfēng

shùláiwánruòzàijīngguóqíngqióng

jīndànwèichóuchàngwànpiànpiāosuí西dōng

míngniángèngyīnggènghǎodàorénwànglínjiāwēng

作者简介

韩愈

韩愈

唐代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