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台》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叙述鲁仲连的事迹,颔联写诗人也在期待着排难建功的志士,颈联写登鲁连台所见,尾联写能进行大事的英雄,只能在民间中寻访。《鲁连台》全诗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会无间,语言素朴而笔带豪气。
一笑(2)无秦帝(3),飘然向海东(4)。
在他一笑之中强秦不得称帝,他飘然而去隐居于大海之东。
谁能排大难(5)?不屑(6)计奇功。
谁能像他那样排患解难,功成之后不屑于邀赏请功。
古戍(7)三秋(8)雁,高台(9)万木(10)风。
古老的边塞飞过秋天的大雁,高高的鲁连台上万木摇风。
从来(11)天下士(12),只在布衣(13)中。
自古以来天下的高人奇士,只是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
(1)鲁连台:后人为纪念鲁仲连而建的高台,在古聊威东侧,高七丈。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
(2)一笑:指鲁仲连一笑,使秦王不能称帝。
(3)无秦帝:使秦不能肆意称帝。
(4)海东:东海。
(5)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
(6)不屑:不愿意,表示轻视。
(7)古戍:古代成守之地。
(8)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
(9)高台:指鲁连台。
(10)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
(11)从来:自古以来。
(12)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
(13)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清顺治十四年(1657),屈大均离广东北游,次年春到达北京,复转至山东,行经在平县,登鲁连台遗址,有感于鲁仲连的事迹,遂写下《鲁连台》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