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是清朝词人黄景仁的作品。黄景仁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又个性倔强,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蓬(1)飘尽悲歌气,泥絮(2)沾来薄幸(3)名。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4),春鸟秋虫自作声。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1)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2)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3)薄幸:对女子负心。
(4)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七言律诗《杂感》,是黄仲则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当时黄仲则二十岁。黄仲则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但是黄仲则坚持不平则鸣,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出不平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