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春望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杭州春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全诗八句,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望海楼(1)明照曙霞,护江(2)白踏晴沙。

望海楼沐浴着明丽的朝霞,晴日下护江堤闪烁着白沙。

涛声夜入伍员(3)庙,柳色春藏苏小(4)家。

海涛声声深夜传入伍员庙,杨柳青青春意藏在苏小家。

红袖(5)织绫夸柿蒂(6)青旗(7)沽酒(8)梨花(9)

巧手织出柿蒂花纹的绫布,买来佳酿趁着早春的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10)一道斜。

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

注释

(1)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2)堤:即白沙堤。

(3)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4)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5)红袖:指织绫女。

(6)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7)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

(8)沽酒:买酒。

(9)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10)裙腰:比喻狭长的小路。

创作背景

白居易自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至长庆四年(824)春任杭州刺史,《杭州春望》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或四年(824)春。

拼音版

hángzhōuchūnwàng

wànghǎilóumíngzhàoshǔxiájiāngbáiqíngshā

tāoshēngyuánmiàoliǔchūncángxiǎojiā

hóngxiùzhīlíngkuāshìqīngjiǔchènhuā

shuíkāi西náncǎo绿qúnyāodàoxié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