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

苏轼 〔宋代〕 苏轼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苏轼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苏轼忠君的一番苦心。全词,咏物言志,表达了苏轼的忠君思想和未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露寒烟冷蒹葭老(2),天外征鸿(3)寥唳(4)。银河秋晚,长门(5)灯悄(6),一声初至。应念潇湘(7),岸遥人静,水多菰米(8)。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银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灯光暗淡的长门宫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想起了在潇湘时的生活。水岸遥远,无人打扰,食物和水丰盛。俯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犹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样,被风吹草动受惊而飞走了。

须信衡阳(9)万里,有谁家、锦书(10)遥寄(11)。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12)仙掌月明(13)石头城(14)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15)(16),有盈盈泪。

必须坚信万里之外的衡阳回雁峰是最好的栖息地,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遥远之地。不管远隔万里,但我相信鸿雁你经过艰苦飞行,总会把信送到。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摇动。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心上人一挥动捣衣的木棒,就眼泪盈眶。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等。双调一百〇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2)蒹葭老:芦苇不开花了。

(3)征鸿:长途飞行的鸿雁。

(4)寥唳:声音凄清高远。

(5)长门:长门宫,西汉皇帝离宫,位于陕西长安城南。

(6)灯悄:灯光暗淡。

(7)潇湘:潇水与湘水会合处,泛称湖南。

(8)菰米:又名雕菰米,茎可作饭。

(9)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名胜古迹有回雁峰。它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最高峰。相传北雁南归,到此为止不再向南飞了。

(10)锦书:织锦上书写文字的书信,代指妇人思念他乡丈夫的信。

(11)遥寄:指雁遥远传带书信。

(12)斜行横阵,才疏又缀:雁斜飞成“人”字,横飞成“一”字,刚刚散开,又马上靠拢。斜行,指雁飞成斜体形。横阵,指排成一条线。

(13)仙掌月明: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

(14)石头城:古代金陵的别称,即今江苏南京。

(15)拂:挥动。

(16)杵:捣洗衣服的木棰。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苏轼陪同王益柔从金陵,经仪真,去南都。在去仪真的路上,即景动情,思念暂住金陵的妻子。反其意点化活用唐代诗人杜牧《早雁》诗意,而作该词。

拼音版

shuǐlóngyín··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

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tiānwàizhēnghóng鸿liáoyínqiūwǎnchángméndēngqiāoshēngchūzhìyīngniànxiāoxiāngànyáorénjìngshuǐduōzhàwàngpíngtiánpáihuáixiàqiánbèifēngjīng

xìnhéngyángwànyǒushuíjiājǐnshūyáowànchóngyúnwàixiéxínghéngzhèncáishūyòuzhuìxiānzhǎngyuèmíngshítóuchéngxiàyǐngyáohánshuǐniànzhēngwèidǎojiārénchǔyǒuyíngyínglèi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