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秀歌》是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慨愤而作的诗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此诗在寥寥十数字中,将亡国惨状和亡国原因和盘托出,而且又是凄凉悲惋。全诗语言朴实,音律优美,声情相生。后世对此诗评价甚高,认为它“文词悲美,含义深刻”。后人常以之于《黍离》并举,来表示亡国之痛。
麦秀(1)渐渐(2)兮,禾黍(3)油油(4)。
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
彼(5)狡童(6)兮,不与我好兮(7)。
哦,那个顽劣的浑小子啊,不愿意同我友好交往。
(1)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
(2)渐渐:形容麦芒是形状。《古乐府》卷九作“蔪(jiān)蔪”。
(3)禾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4)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
(5)彼:那。
(6)狡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诗经·郑风》有《狡童》篇,内容与此无涉。
(7)不与我好兮:《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御览》、乐府同。《文选》注作“不我好”。
《麦秀歌》当作于西周初年。箕子在分封到朝鲜后,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过原来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墙宫室毁坏,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对于商朝由于商纣王的昏庸而灭亡感到非常伤心,想大哭一场来祭奠,可是此时已是周朝,自己还作了周朝的诸侯,于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几声,又近乎妇人;于是无奈之下,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麦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