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妓》是南朝梁诗人何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秋日风物,营造出凄切的气氛。三四两句写歌舞,表达了作者对无限世界的惆怅之感。五六两句写铜雀台是宏丽的宫殿建筑,与现在被冷落形成对比。最后两句以歌伎不无犹疑的神态,写出这一场演奏好像有,实在又没有听主,令人恍恍若失。这首诗结构严密,语言精致,对比手法用的非常巧妙。
秋风木叶落,萧瑟管弦(2)清。
秋风吹过树叶纷纷落,凄凄清乐管弦音萧瑟。
望陵歌对酒(3),向帐舞空城。
望西陵高歌一曲《对酒》,向帷帐跳起舞蹈空城。
寂寂檐宇(4)旷,飘飘帷幔轻。
寂寥凄凉城空檐宇阔,幔帐起有微风轻吹过。
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5)声。
一曲终伎妾茫然相顾,日暮只闻阵阵松涛声。
(1)铜雀妓:为曲名,又名“铜雀台”。始于南朝。从时代来说,此诗为早。之后,此曲成为咏铜雀台及有关故事之专题,历代文人拟之不绝。
(2)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
(3)对酒:曹操的《对酒歌》,也有人认为指《短歌行》,因其开头二字为“对酒”。
(4)檐宇:飞檐翘起的屋顶,代指宫毁。
(5)松柏:古人墓地多植松柏,因以代指坟墓。
曹操一生,倥偬戎马,横行天下,无所忌避。临终之际,忽然多愁善感,遗嘱中絮絮叨叨,交代了许多琐碎事,竟不似往日英雄行径。生前,曹操酷爱音乐,“倡优在侧,常以夕达旦”,又常自作歌辞,令歌伎演唱。此时,他便下令,让歌伎们每逢初一、十五,依旧在铜雀台上演奏歌舞,向着他的陵墓。以曹操的性格,未必相信死后之事,这不过是死前还想抓住什么东西,来逃避对那纯然寂灭的畏惧。后人有感于此,创作了名为《铜雀妓》的乐府歌曲,咏唱这件事。南朝许多诗人写过此题。何逊为了表达对人世盛衰无常的感慨,于是借用此题创作了《铜雀妓》这首诗。
《铜雀妓》这首诗起笔以秋日风物为背景,衬托乐声,造成凄切的气氛。在那寒凉的秋风中,落叶萧萧,笛、箫(管乐)和琴、瑟(弦乐)相和而起,竟也是充满寒意,悲哀伤情。这里,“萧瑟”是主观感受,它由前一句而生,又连贯地笼罩了下一句,使二者混为一体。“清”则是指音乐的调子高。这种亢厉的乐声,在曹操生前,自然演奏过很多次。那时,虽然也有苍凉的感觉,但绝不像现在听来这般凄切。这里有人的情绪在起作用。
铜雀台上,按曹操的遗命,本来一年四季都有演奏。这里专写秋天,因为在中国文学中,将秋视为万物销落、令人愁哀的季节,已经成了习惯。作者利用这一习惯,来求得所需的心理效应。同时,“秋风萧瑟”,是曹操乐府名篇《步出夏门行》中的句子。那诗中写大海壮阔,星斗灿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写到“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萧瑟秋风今又是,而那一切自豪与自信,已不知在何处。这是一个暗中含蕴的感慨。
乐声中,歌伎们且歌且舞。三、四句是对仗句,将一件事分写在两句中。调整一下,二句所说的意思是:在空城向帐望陵而歌舞《对酒》之曲。当然,这只是便于理解。作为诗来说,每个语汇出现的次序,都是有意义的。歌舞所用的曲子,是曹操的《对酒歌》:“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贤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这就是曹操的生平理想:建成太平之世,为万代所传诵。虽然,他的理想不能说已经实现,但毕竟做成了一番辉煌功业。此时对着他的陵墓唱起这支歌,不知人们会怎么想。再说,邺城往日作为魏王都,在曹操的筹划下,建筑得颇为壮观;冰井、铜雀、金虎三台,宫阙相连,并峙于城西隅,气势更是非凡。自曹丕代汉称帝,迁都洛阳后,邺城早已不复有往日的繁华。伎者歌舞于帐中,帐外却是一座空城,这景象,十分凄凉冷落。历史变迁无穷,无论是什么样的伟人,都抓不住它的缰绳。所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已经不仅仅是惋叹、伤感或讥刺,而包含了对无限世界的惆怅之感。
补充一点:“对酒”,也可理解为以诗中首句代篇名,不是指《对酒歌》,而指曹操另一篇更著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诗以人生短暂的感叹起笔,以建功立业的情怀收束。如果“对酒”是指这一首,则除了身前身后的对照,还将“人生几何”的叹息与眼前一丘黄土直接联系起来,情绪更偏于低沉。
由“空城”转下,再写铜雀台本身。铜雀台是一组宏丽的宫殿建筑。往日,曹操常在此宴集群臣,歌舞盛会,气象盛大,热闹非凡。而如今已是另一番光景:宫室无人居住,空旷冷落;帷幔在风中轻轻飘动,更显出环境的清静。“寂寂”、“飘飘”二叠词分置句首,在意义上,既有描摹情状之用,在声调上,也以迟缓的音节,强化冷落的气氛。以此比照盛时笑语喧沸的景象,真是往事如烟,不堪回首。
五、六二句还有一种间隔作用。三、四句写歌舞,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才能结束。如果对此另作交代,不仅费词,而且效果不见好。读者对诗歌,不仅从意义上去理解,而且有一种直接的心理感受。五、六句除表达一定的内容外,其空漠的景象、迟缓的节奏,在读者的心理上,也容易觉得时间间隔比较长。举例来说:情节紧张、节奏急促的电影,即使长一些,也容易觉得短;相反,情节松散、节奏平缓的电影,即使相当短,感觉上却好像很长。诗歌的道理也一样。有了五、六句,再写歌舞的结束,便显得自然。这一种过渡,文字经济,又不着痕迹,用心很细。顺带说一句,古代诗人对诗歌语言的节奏是很重视的,读诗不可忽视这一因素。
收结二句极有韵味。“曲终相顾起”,以歌伎不无犹疑的神态,写出这一场演奏好像有,实在又没有听主,令人恍恍若失。她们之中,不少人曾在曹操生前为之献技作乐。昔日高殿上,今日黄土中,不过咫尺之隔,却胜似天遥地远。与她们的演奏相呼应的,如今唯有陵墓上风吹过松柏的声音。这音乐歌舞,对死后的曹操当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说曹操在临死前还拼命想抓住人生,不知他又抓住了什么。只听那松柏萧萧,回荡在空殿上。
何逊诗,向以结构严密、语言精致著称。《铜雀妓》此篇同样具有这些特点。除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诗自始至终,每一笔都从眼前带出过去,形成对照,字面清纯而内涵丰富。作者对所写的史实,完全从形象、情调着力,不作任何议论。诗中表现的,是生死幽隔的哀伤,还是伟人死后的寂寞;是权势者的虚妄,还是每个人都想抓住生命的欲望,或是世代多变迁,功名化尘土。这一切都很难说清,诗人也无意说清,全凭读者自己去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