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细草愁烟

晏殊 〔宋代〕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踏莎行·细草愁烟》是宋代词人晏殊的词作。词的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细草愁烟,幽花(1)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2)罗衣,香残蕙炷(3),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4)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注释

(1)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2)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3)蕙炷:蕙:香草。炷:燃烧。

(4)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创作背景

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形成一种广兴文学的浪潮,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晏殊临春之季不禁有感而发,以物抒情,感叹时光的流逝。

拼音版

shāxíng··cǎochóuyān

cǎochóuyānyōuhuāqièpínglánzǒngshìxiāohúnchùgāoshēnyuànjìngrénshíshíhǎiyànshuāngfēi

dàihuǎnluóxiāngcánhuìzhùtiānzhǎngjìntiáotiáochuíyángzhǐjiěchūnfēngcéngxíngrénzhù

作者简介

晏殊

晏殊

北宋名相、婉约派著名词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诗属“西昆体”,词风承袭五代冯延巳,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谐和。其《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以属对工巧流利著称。有《珠玉词》,词存一百三十六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