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晏殊 〔宋代〕 晏殊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中秋月》是北宋文学家晏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正值中秋佳节,月光透过院中梧桐,在地面投下树影。诗人羁旅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清冷的月宫中只有孤单摇曳的桂树相伴,也会有惆怅和怨恨,从而委婉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情怀。全诗由景及情,由近及远,层次井然。后两句从对方落笔,反衬自己的相思怅惘,合景切题,尤觉风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一轮(1)霜影(2)庭梧(3),此夕羁人(4)向隅(5)

一轮明月静静地洒下皎洁的清辉,庭院里梧桐树摆弄着自己的影子。在这寂寞的中秋夜,漂泊的旅人只能独坐灯火阑珊的角落。

未必素娥(6)怅恨(7)玉蟾(8)清冷桂花(9)孤。

天上宫阙,今夕又如何?素洁的嫦娥啊,你真的无怨无悔吗?夜夜相伴清冷的玉蟾和孤寂的桂花。

注释

(1)一轮:一作“十轮”,谓十年。

(2)霜影:月影,月光。

(3)庭梧:院子中的梧桐树。

(4)羁人:羁旅之人,客居异乡的人。作者自指。

(5)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6)素娥:指月中嫦娥。神话传说,嫦娥因偷吃不死之药而奔入月宫。因月色白,故称。

(7)怅恨:惆怅怨恨。

(8)玉蟾: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月亮也称玉蟾、蟾宫。蟾宫即广寒宫,是上界神仙为嫦娥在月亮上建造的宫殿。因其是由蟾蜍幻化而成,所以称作蟾宫。

(9)桂花:传说月宫中有桂树。一作“桂华”(huā)。

创作背景

晏殊多次被提拔后,又迎来了被贬的命运,因而仕宦他乡。正值中秋佳节,月圆之时,诗人却独自一人羁旅他乡,远离亲人。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看着树影随时间移动,心中涌起惆怅与无奈之情,于是写下了《中秋月》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中秋佳节是吉祥、团圆的节日,民间有祭月、赏月的习俗。可这又是一个容易触动愁情的节日,游子离人面对一轮明净的圆月,不免惆怅忧伤。此诗便笼罩着这一层淡淡的哀怨。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前两句立刻将人引入凄清的氛围之中。月夜清辉满地,庭院梧桐留下清晰的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梧影也在移动。夜、月都是静悄悄的,而静中有动,把夜景写得非常幽静。在这样的夜晚,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唯有游子孤寂地向隅寡欢,愣愣地注视着月影的移动。“转”字暗示出诗人“独向隅”的时间之久。

后两句由写景而转入抒情。诗人忽发奇想,由游子的羁愁旅恨,进一步联想到月中仙子嫦娥。她长年守着寒蟾孤桂,面对碧海青天,其惆怅怨恨更甚于人,诗人对她予以无限同情。诗人不说自己“孤冷”“怅恨”,却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天上和人间离别的滋味,应该是一样的。诗人替嫦娥设想,抒发自己的情怀,流露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追求名利的宦游生活的怀疑,表达含蓄委婉。诗中化用李商隐《嫦娥》《月夕》等诗的诗意,重加营造,而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诚如《艇斋诗话》云:“晏元献小词为本朝之冠,然小诗亦有工者。……亦有思致,不减唐人”。这首七绝可让人一睹晏诗的风采。

《中秋月》全诗由景及情,由近及远,层次井然。诗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别恨之意,明明是诗人的惆怅与怨恨,却偏偏说是嫦娥仙子在清冷的月宫中自怨自艾。飘落他乡的旅人“独向隅”,客居远地,孤独寂寞,思念亲朋;独居月宫的嫦娥,陪伴她的只有不会说话的玉兔、蟾蜍和桂树,顾影自怜,睹物思人。两者的意象就这样自然而巧妙地联结在一起。

作者简介

晏殊

晏殊

北宋名相、婉约派著名词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诗属“西昆体”,词风承袭五代冯延巳,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谐和。其《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以属对工巧流利著称。有《珠玉词》,词存一百三十六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