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欧阳修 〔宋代〕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是宋代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公主出嫁的情景。颔联写公主将一去不复返,作者为此感到悲哀。颈联发表议论,对当权者发出谴责。尾联用人的有情和草的无情作对比,写出诗人的无奈。这首诗议论深切痛快,对比的运用,加强了诗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故乡飞鸟尚啁啾(1),何况悲(2)出塞愁。

小鸟儿恋着故乡呜叫不止,公主在悲笳声中远嫁万里。

青冢(3)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4)为谁留。

墓草青青魂魄再不能回来,青苍苍的山崖上,为谁留下了手迹。

玉颜(5)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6)与国谋。

美貌的女子自古受到容颜的牵累,高官厚禄的人有几个考虑国家生计。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行路的人到这里白白地叹息,山崖上花开草长随着季节交替。

注释

(1)啁啾:鸟鸣声。

(2)笳:古代一种管乐器,即胡笳,从塞北和西域一带传入中原。因其声悲咽,故称悲笳。

(3)青冢:传说王昭君之墓长年长满青草,故名之“青冢”。这里用来代指崇徽公主之墓。

(4)翠崖遗迹:指崇徽公主手痕。

(5)玉颜:代指美丽的女子。

(6)肉食何人:肉食人,居官享俸者。

创作背景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这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时欧阳修在汴京任职。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

文学赏析

在《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这首诗里,诗人对崇徽公主不仅是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政治上指明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这就使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诗从对比开始。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情景。“啁啾”是形容鸟的细碎鸣叫声,白居易《燕诗》诗:“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接下来作者奇峰突起,发出议论:“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此联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末联,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涧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作者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