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晩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送述古》是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大气磅礴。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3)。谁似临平山(4)上塔,亭亭(5),迎客西来送客行。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归路(6)晩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7),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1)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2)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
(3)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代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4)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5)亭亭:直立的样子。
(6)归路:回家的路上。
(7)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即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七月,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南乡子·送述古》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