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宋代〕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晩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南乡子·送述古》是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大气磅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3)。谁似临平山(4)上塔,亭亭(5),迎客西来送客行。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归路(6)晩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7),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注释

(1)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2)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

(3)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代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4)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5)亭亭:直立的样子。

(6)归路:回家的路上。

(7)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即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七月,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南乡子·送述古》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拼音版

nánxiāng··sòngshù

huíshǒuluànshānhéngjiànrénzhǐjiànchéngshuílínpíngshānshàngtíngtíngyíng西láisòngxíng

guīwǎnfēngqīngzhěnchūhánmèngchéngjīncándēngxiézhàochùyíngyíngqiūqíngshílèiqí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