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是金朝词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触景兴感,重在抒情,在志士悲慨之中,流露出孤寂之感。下片重在说理,既表现他以英雄自许,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又表明他面对现实,在无可奈何中,聊以旷达自遣苦闷。全词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地”兴怀,由北邙山这一特定地点,引出吊古伤今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今古英雄”怀才不遇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今古北邙山(1)下路,黄尘(2)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3)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古往今来北邙山下的道路,黄尘滚滚不知老尽了多少英雄。人生常有怨恨就像那流水常年向东。郁抑的情怀能和谁说,放眼把空中的归雁远送。

盖世功名将(4)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5)一曲酒千(6)。男儿行处(7)是,未要论穷通(8)

举世显赫的功名有什么用,过去实在是错怪了天公。放声高唱一曲饮酒千钟。男儿行事处世就应如此,不要计较什么穷困亨通。

注释

(1)北邙山:即邙山,在洛阳北,黄河南。王公贵胄多葬于此。

(2)黄尘:指岁月时光。

(3)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4)底:何,什么。

(5)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6)钟:同盅。

(7)行处:做官或退隐。

(8)穷通:穷困与显达。

创作背景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该词作于金元光元年(1222年),元好问时年33岁。他于前一年中进士,虽有志于世,以气节自许,无奈蒙古南侵,边疆日蹙,纪纲大坏,亡征已见。当国者无意恢复,只图苟安。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交织胸中,于是有这首述怀之作。

拼音版

línjiāngxiān··luòyángwǎngmèngjīndàozhōngzuò

jīnběimángshānxiàhuángchénlǎojǐnyīngxióngrénshēngzhǎnghènshuǐzhǎngdōngyōuhuái怀shuígòngyuǎnsòngguīhóng鸿

gàishìgōngmíngjiāngyòngcóngqiáncuòyuàntiāngōnghàojiǔqiānzhōngnánérxíngchùshìwèiyàolùnqióngtōng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