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歌辞三首

佚名 〔南北朝〕 佚名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陇头歌辞》的曲名本出魏晋乐府,不过这篇的风格和一般北歌不大同,故也有可能是汉魏旧辞。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行人的孤独飘零,山路的险峻难行,北地的刺骨严寒,以及思念家乡的悲痛情绪,无不一一跃然纸上。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其一】

【其一】

陇头(1)流水,流离(2)山下。

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

【其二】

【其二】

朝发欣城(3),暮宿陇头。

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冻得说不出话来,舌头都卷进了喉咙里。

【其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4)

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

遥望秦川(5),心肝断绝。

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

注释

(1)陇头:山名,在今陕西省西北。

(2)流离:山水下泄的样子。

(3)欣城:地名。

(4)鸣声幽咽:呜咽:悲哀得说不出话来,这句是说流水的声音就像哭泣一般。呜咽一作“幽咽”。

(5)秦川:指今陕西关东地带,是服役者的故乡所在。

创作背景

山川风景是没有感情的,但登山涉川、观览景色的人却有感情;人们常常触景生情,每每借歌咏抒发。北朝西行服役的人们翻越陇头分水岭时,瞻望前程、回顾家园时感伤命运歌唱悲凉,这三首《陇头歌辞》便是当时劳动人民所传颂的。

文学赏析

《陇头歌辞》共三首,都是反映北方人民因战乱漂泊异乡(一说服兵役)的艰苦生活和思恋故乡的感情。格调苍凉悲壮。

先看第一首前两句是写景起兴,写陇山卜的清水流到山下。后两句则写的是作者看着从山上流下的水想到自己远离家乡和亲人,只身一人飘流在旷野,心中不由得充满了哀伤之情。作者没有具体地刻画这种哀伤之情,只是用了一个“念”字,同时把自己孤身一人的形象置于陇头、流水、旷野的萧瑟空旷境界中,依靠萧瑟的自然景物烘托,将所念之情体现出来。可谓惜墨如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首歌辞则竭力渲染了气候环境的恶劣,藉以衬托出作者的艰难处境和凄凉心情。前两句是说作者一早就从欣城出发赶了一天的路,晚上宿在陇山上。长途跋涉显然是很辛苦的。后两句则夸张描写天气的寒冷,天气冷得舌头卷入喉中连话也说不出来。四句诗无一句是直接抒情的,但通过描写严寒气候下的长途跋涉,我们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的辛苦。在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艰苦跋涉显然是迫不得已,因此作者内心必然充满凄凉与痛苦。表面上说“寒不能语”,实际正是伤心得“不能语”。作者没有直说,但通过对严酷环境的刻画,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

第三首的前两句,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外移到了客观景物上。”陇头流水,鸣声幽咽”,作者离乡背井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心中哀伤不已,所见所闻,仿佛都是令人伤心的事。流水的呜声,作者听起来像是在幽咽哭泣,这与其说是形容水声,不如说是作者自己在抒情。”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秦川在陕西中部,显然那是作者的家乡。他站在陇山上向自己的家乡遥望,不觉悲痛欲绝,由此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行旅之词,很可能是征夫、仆役或被征服者掳掠的人所作。

《陇头歌辞》诗中借陇山头盘旋曲折、山水下泻不可遏止的生动形象作为起兴,比喻孑然一身的处境;又借呜咽不止的流水声比喻思乡思亲悲从中来的哭泣声,为表达这种感情作者用第一人称而写,“吾”是死者或死者的飘泊的灵魂的自称。“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这是魂灵。“寒不能语,舌卷入喉。”这是想像的死者的感受。“朝发”“暮宿”,写人生短暂,转眼逝去。“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里“秦川”应是一个符号,特指“家园”,死者生活过、有自己亲人的地方。绘形绘声,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舌卷人喉”四字简洁含蓄,既形容了寒冷的程度,又表达了有口难言的苦衷。这种同少而意深、言简而情长的风格可以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空间。

这三首诗都是四言四句,篇幅短小,但意蕴却很丰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写景来抒情。将内心情感的悲痛哀伤转化为外在景物和环境的刻画,由外在景物和环境来衬托主观情感的悲伤深重。

作者简介

佚名

佚名

南北朝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