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佚名 〔南北朝〕 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唧唧复唧唧(1),木兰当户织(2)。不闻机杼声(3),唯闻女叹息。

叹息声连着叹息声,是木兰对着门织布。忽然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得女儿不断地叹息。

问女何所思(5),问女何所(6)。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6)。昨夜见军帖(7)可汗大点兵(8)军书十二卷(9),卷卷有(10)名。阿(10)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11),从此替(10)征。

女儿你想的是什么?女儿你思念的是什么?女儿我没有想什么,女儿我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见到征兵的文书,可汗要大规模地征兵,征兵文书共有很多卷,卷卷都有阿爹的姓名。阿爹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当即代替阿爹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12),南市买辔头(13),北市买长鞭。(14)(15)爷娘(16)(19)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17)黄河流水(24)溅溅(18)(14)(15)黄河(16)(19)(20)黑山(21)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17)燕山(22)胡骑(23)(24)啾啾(25)

到东西南北各个市场买了骏马、马鞍和垫子、嚼子和缰绳、长长的鞭子。清晨告别了爹娘,晚间歇宿在黄河岸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声溅溅。清晨又离开了黄河,晚间来到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26)关山度若飞(27)朔气传金柝(28)寒光(29)铁衣(3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的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我的铠甲。将军和士兵们身经百战,历时十余载,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归来见天子(31)天子(31)明堂(32)策勋十二转(33)赏赐百千强(34)。可汗问所欲(35),木兰不用(36)尚书郎(37)愿驰千里足(38),送儿还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高坐在明堂之上。授予木兰极高的军功爵位,又给她以千百计的金钱赐赏。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在朝做那显赫的尚书郎,只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39)扶将(40);阿(41)闻妹来,当户(42)红妆(43);小弟闻(41)来,磨刀霍霍(44)向猪羊。开我东(45)门,坐我西(45)床。脱我战时袍,(46)我旧时裳。当窗(42)云鬓(47)对镜(48)(49)花黄(50)。出门看火伴(51)火伴(51)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爹娘听说女儿要归来,互相搀扶在外城迎接。姐姐听到妹妹要归来,急忙在窗前打扮梳妆。小弟听说姐姐要归来,磨刀霍霍忙着杀猪又宰羊。打开自己东边的阁门,坐在自己西边的床上。脱下了戎装战袍,穿上旧时的女儿衣裳。对着窗子梳理像云一样的鬓发,照着铜镜贴上花黄。走出阁门重见军中的同伴,大家一见全都惊慌:一起战斗了这么多年,竟不知木兰原来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5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3)

雄兔被拎时两脚不住扑腾,雌兔被拎时眼睛时常眯着。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认出哪只雄来哪只雌?

注释

(1)唧唧复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又作“促织何唧唧”。唧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2)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机杼声:织布机在织布时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4)惟:只。一作“唯”。

(5)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6)忆:思念,惦记。

(7)军帖:征兵的文书。

(8)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9)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10)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1)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2)鞯:马鞍下的垫子。

(13)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4)旦:早晨。一作“朝”。

(15)辞:辞行,告别。

(16)去:离开。

(17)但闻:只听见。

(18)溅溅:水流声。

(19)暮:夜晚。

(20)至:一作“宿”。

(21)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22)燕山:即阴山。一说指河北的燕山山脉;一说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23)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24)鸣:一作“声”。

(25)啾啾:马叫的声音。

(2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2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 岭。度,越过。

(28)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29)寒光:指清冷的月光。

(30)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31)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32)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33)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

(34)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35)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36)不用:不为,不做。

(37)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8)愿驰千里足:望骑上千里马 。 驰 ,赶马快跑 。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

(39)郭:外城。

(40)扶将:互相搀扶。将,助词。

(41)姊:姐姐。

(42)理:梳理。

(43)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44)霍霍: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一说,刀光闪动疾速貌。

(45)阁:古代女子住的小楼。

(46)著:同“着”,穿。

(47)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48)对镜:一作“挂镜”。

(49)帖:同“贴”。

(50)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51)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5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5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木兰诗》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文学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见出手不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平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则千家万户皆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张,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也。「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撑门户唯有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下四个排比句,铺陈四市购买鞍马,尤其「骏马」、「长鞭」二语,极有气派地写出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士气,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暮至,不必坐实为一日内事,此言晓行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此四句展开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时一少女离开闺阁远赴沙场,不异投入另一世界。旦辞爷娘,暮宿黄河,黄河激流溅溅之鸣声,代替了平日父母亲切之呼唤,这层层描写,将一女性出征之后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变化、全幅心态之新异感受,一一凸现出来。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此种境界,在中国诗史上稀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此四句与上四句为一排比,但意脉已大大发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军已经前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直提起战斗即将打响,亦意味着木兰昔日之儿女情怀,从此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上二句写我军征战之奋勇,「赴」字、「度」字、「飞」字,极有气势。中二句写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四句虽写全军,木兰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将军之战死,衬凸木兰生还之不易。「百战」、「十年」皆非实数,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也。此六句,写尽木兰从军生涯,笔墨异常精炼。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勋即记功,勋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转,十二转者,夸张连升之速也。百千强,言赏赐之物成百成千还多。写天子对木兰之优遇非常,一则暗示木兰战功之卓著,一则衬凸木兰还家之心切。「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定是木兰对于勋位赏赐全无兴趣,故天子怪而问其所欲,木兰则告以不用作官,只愿还乡。愿借千里足(指快马),婉言归心似箭也。木兰不受官职,固然可谓鄙薄官禄,但也应知她还隐蔽着女性之身份,在当时条件下,女子又岂能做官(从军本是万不得已)。尤其长期离别父母,女儿之情深切矣。辞官一节,仍是紧扣木兰作为一女性来写的。

第五段,以浓墨重彩大书木兰还家与亲人团聚。「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妹闻姊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绘全家欢迎木兰,一气铺陈三排六句,喜庆欢腾遂至高潮。然而个中仍极有分辨,须加体会。十二年过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来迎。阿妹长大成人,故依闺阁之礼,用红妆隆重欢迎。既逢喜庆必杀猪宰羊。一片欢乐和祥,而又长幼有序,此中深具传统礼俗之美也。木兰喜慰,可想而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花黄即在面额上贴花涂黄,是当时妇女流行之容饰。一气又是四排句两偶句,铺写木兰恢复女儿身之乐。十二年未入之闺阁,未坐之床,未着之衣裳,未理之云鬓,未贴之花黄,今日百度俱兴矣,其乐何若!这意味着,木兰来之不易的女性之复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们能不惊惶?谁知道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之木兰,原来竟是门前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作战。此一节最具喜剧性效果,亦是全幅诗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场之出生入死,难。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更难。木兰内心之精神力量,该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是跳跃貌,迷离是兔眼眯缝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扑朔而又迷离,雌兔迷离而又扑朔,两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谁又能辨其雌雄!木兰与大伙一道征战,装束举止与男子并无二致,大伙又岂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机智幽默之比喻,是木兰女扮男装之奇迹的圆满解释,亦是喜剧性诗情之袅袅余音,此余音之有余不尽,仍在于意味着木兰之英雄品格。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五、六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三、四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木兰诗》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作者简介

佚名

佚名

南北朝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