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秋夜潮

史达祖 〔宋代〕 史达祖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满江红·中秋夜潮》是一首南宋词人史达祖创作的一首词。作者借中秋之夜涨潮和月圆的自然景物,抒写了伍子胥无辜被杀的冤案,对他寄予了同情,并借古喻今,抒发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强烈愤懑。这首词格调沉郁顿挫、激昂慷慨,语句铿锵,意境深沉,运笔稳健,充满了激荡今古的豪气。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万水归(1),故潮信(2)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3)斗成(4)双绝。有物指磨金镜(5)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6)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滔滔江河归大海,而海水的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偏偏只等到,过了半个秋天的时候,拼成明亮的圆月和壮观的潮水。这时,月亮好像经过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发显得明亮澄圆。江潮到来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决口那样,奔腾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宫中的嫦娥。

光直下,蛟龙穴(7)声直上(8)蟾蜍窟(9)。对望中天地,洞然(10)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11),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12)与儿曹,心应折(13)

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潮声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洁,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广阔天地间洁净澄澈,犹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一腔激气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气就能吞下吴越两国。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儿辈听听,那他们也会为之心胆惊裂啊!

注释

(1)阴:指低凹处。

(2)潮信:即潮。因其来时有定时,故称“潮信”。

(3)半破:指半轮月亮。

(4)斗成:拼成。双绝:指圆月和潮水。

(5)金镜:比喻月亮。

(6)子胥: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

(7)蛟龙穴:传说水底有蛟龙居住的宫殿,即龙宫。

(8)声直上:指潮水的涛声。

(9)蟾蜍窟:即月宫。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蟾蜍即蛤蟆。

(10)洞然:洁净的样子。刷:刷去污垢。

(11)粉黛:粉敷面而助白,黛画启而增黑,都是妇女使用的妆饰品。

(12)说似:讲论。儿曹:儿辈。

(13)心应折: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孩,心拆骨惊。”心折,中心摧伤,即憾动了心灵。

创作背景

史达祖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观钱塘江大潮,有感而作此词。宋宁宗嘉泰四年五月(1204)夏,韩侂胄在定议伐金之后上书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论秦桧主和误国之罪,改谥“谬丑”。韩氏之所为,其主观目的姑且不论,但在客观上却无疑大长了抗战派的志气,大灭了投降派的威风,为岳飞伸张了正义。身为韩侂胄的得力幕僚,作者在词里写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与此事有关。

拼音版

mǎnjiānghóng··zhōngqiūcháo

wànshuǐguīyīncháoxìnyíngyīnyuèpiānzhǐdàoliángqiūbàndòuchéngshuāngjuéyǒuzhǐjīnjìngjìngrénjuéyínjuéxiǎngzijīnjiànchángéchényuānxuě

guāngzhíxiàjiāolóngxuéshēngzhíshàngchánchúduìwàngzhōngtiāndòngránshuānéngfěndàibēibiàn便tūnyuèdàimíngcháoshuōshìércáoxīnyīngzhé

作者简介

史达祖

史达祖

南宋婉约派重要词人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他的词,长于咏物描写,用笔细腻纤巧,颇为传神。史达祖曾事权奸韩侂胄,掌文书,颇有权势。后因韩北伐失败被杀,史达祖也受牵连黥面并贬死外地。可见他的人品远不如姜夔,但他的词典雅工巧,却与姜词相近,汪森云:“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史达祖等羽翼之”。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