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在流放途中过五岭后写给杜审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前两联描写边地的荒芜和道途的艰辛;后两联就景抒情,流露出诗人羁旅怀乡的不舍与愤懑之情,情悲且壮。全排比工整,笔力雄厚,语亦精工。
天长地阔岭头分(1),去国(2)离家见白云。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浦(3)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4)不堪闻。
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南浮涨海(5)人何处,北望衡阳(6)雁几群。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7)圣明(8)君。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1)分:指岭南皆蛮荒之地,实与内地不同。
(2)去国:离开京都。
(3)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4)瘴疠:流行于亚热带山林潮湿地区的传染病。
(5)涨海:古海名,相当于现在我国南部的南海以及爪哇海一带。
(6)衡阳:地名,属湖南省。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峰不过。后以衡阳雁断比喻音信阻隔。
(7)谒:拜见,晋见。
(8)圣明:指皇帝,封建时代称颂皇帝的套词。
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