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雁门道中书所见》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记述了诗人雁门途中所见,写出元朝统治下,兵役繁急,剥削惨重,官吏贪残,法令严酷,北方人民呼天不应,走投无路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全诗描写具体,语言苍劲,有高度的真实性和概括力。
金城(1)留旬浃(2),兀兀(3)醉歌舞。
我在金城停留了十天,城里照旧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
出门(4)览民风(5),惨惨愁肺腑。
出金城城门一看人民的生活,凄惨得使人满怀愁苦。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6)吐。
去年夏秋两季是大旱,七月才吐出一点禾穗。
一昔(7)营幕(8)来,天明但(9)平土。
自从蒙古军开来,一夜工夫就村舍变废墟,农田成荒土。
调度(10)急星火(11),逋负(12)迫捶楚(13)。
官府征兵急如星火,追逼租税严刑鞭打。
网罗(14)方高悬,乐国(15)果(16)何所?
野蛮的统治残酷的法令正像网罗高悬,安乐的地方果真在哪里?
食禾有百螣(17),择肉(18)非一虎。
蚕食禾苗的害虫无数,择肉而食的吃人野兽也不只是老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19)复何补(20)?
呼天天不应,用诗歌讽刺时政去感化讽喻统治者又有什么用?
单衣者谁子(21)?贩籴(22)就(23)南府(24)。
衣着单薄的那些人,为买粮去远走南路诸府。
倾身(25)营(26)一饱,岂乐远服贾(27)?
尽一身力量只谋求一饱,难道是乐意去远道做商贩?
盘盘(28)雁门道,雪涧深以阻(29)。
雁门道路弯弯曲曲,雪掩涧深又险又阻。
半岭逢驱车(30),人牛一何(31)苦!
路上遇到那赶着牛车往外地买粮的人,人和牛在雁门山岭深雪中艰难行走是多么的辛苦!
(1)金城:应州属县,在今山西应县。
(2)旬浃:整十天。浃,本为遍、透之意。古以干支记日,自甲日至癸日共十日,周而复始,因而称一旬为“浃日”,又称“浃旬”。
(3)兀兀:昏昏沉沉的样子。
(4)出门:出金城城门。
(5)民风:民间习俗,人民的生活情况。
(6)黍穟:谷穗。穟,通“穗”,禾科植物聚生的花实。
(7)一昔:一夜。昔,通“夕”。
(8)营幕:军队的帐篷。这里指张柔等率领的侵宋蒙古兵。蒙古太宗窝阔台十二年(1240)秋,下令攻宋。张柔等率兵越雁门关南下,沿途虏掠,并肆意践踏农田,以致该年颗粒无收。
(9)但:只,仅。
(10)调度:征调赋税。
(11)急星火:急于星火,比星火还紧急。
(12)逋负:拖欠赋税。
(13)捶楚:用木杖或木板打,指杖刑。
(14)网罗:本指捕鱼和捕鸟的工具。这里用来比喻捆缚压迫人民的各种制度。
(15)乐国:意同乐土,安乐的地方。
(16)果:副词,究竟。
(17)百螣:形容食禾苗的害虫种类众多。螣,同“蟘(tè)”,食苗叶的害虫。这里用来比喻残害人民的蒙古统治者。
(18)择肉:择人而食。择,择取,掠取。
(19)感讽:用诗歌讽刺时政,希望以之感动统治者,称为感讽。
(20)何补:无补于事。
(21)谁子:就是谁的意思。子,尾词。
(22)贩籴:贩卖粮食。籴,买进粮食,与“粜(tiào)”相对。
(23)就:前往,去到。
(24)南府:指雁门南方的州府,如太原等。
(25)倾身:竭尽全身力气。
(26)营:谋求。
(27)服贾:从事商业买卖。
(28)盘盘:曲折回环的样子。
(29)以阻:以:连词,同“而”。阻:险阻。
(30)逢驱车:指遇到那些赶着牛车往外地买粮的人。
(31)一何:多么,何等。
蒙古太宗窝阔台十三年(1241),诗人北游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地,归途中过雁门关,看到人民在蒙古人的野蛮统治下,生活悲惨,愁绝无助,不由得心情沉重,写下了《雁门道中书所见》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