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是南宋词人杨炎正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即景生情,词人把酒临风,但见红日西沉,秋意正浓,回想他的浮沉宦海,不由得愁绪满怀。下片词人感叹身世飘零、怀才不遇,因而产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但中原未复,又觉得现在不是退隐的时候,于是暗暗告诫自己应当三思而后行。全词开合张弛,忽纵忽擒,用抑扬顿挫的笔调表达出行藏难定的彷徨心情,格调沉郁而不乏俊逸风致。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1)。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2),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3)。
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4),尚想三径菊花(5)丛。谁是中州(6)豪杰,借我五湖(7)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8)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人生太短促,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1)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
(2)万斛:比喻愁多。斛(hú):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一斛。
(3)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意谓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栏眺望,栏杆一角露出一线天光。
(4)如寄:喻生命短促。
(5)三径菊花: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时,蒋诩辞官归乡里,闭门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径(小路),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遂以“三径” 称隐士居所。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居田园。
(6)中州:黄河中、下游地区。
(7)五湖:太湖一带。此表示隐遁湖海。
(8)故国:指中原。
杨炎正是杨万里的族弟,与辛弃疾相交甚密。他和辛弃疾一样,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但却在朝廷的投降政策下无所事事,空有卓越才能和远大抱负而无从施展,《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这首词正是作者秋日感怀、触景生情时所作,用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