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觅酒》是金代诗人宇文虚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以中秋之夜金都之繁华及家家赏月欢聚来反衬诗人异乡作客的孤寂。后四句承上引出题意,写自己在中秋夜的感叹,表现了对故国沉沦的哀慨失足千古的悲楚和独处异域有家难回的乡愁。这首诗语句惊警,铿锵有力。
今夜家家月,临筵(1)照绮楼(2)。
今夜中秋明月照着千家万户,月光照临画梁雕栋的绮楼,处处灯火笙歌,盛筵大张。
哪知孤馆客(3),独抱故乡愁。
哪里知道客馆里,我这个天涯孤客却满怀思乡之愁。
感激(4)时难遇(5),讴(6)吟意未休。
家国沦落,盛世难遇,便不免忧愤激荡,即使在月下狂讴啸吟,也不解心头之恨。
应分千斛(7)酒,来洗百年(8)忧。
还是借酒浇愁吧,要拿出千斛酒,来洗涤蕴积多年的胸中忧愁。
(1)筵:宴席。
(2)绮楼:装饰华丽之楼。
(3)孤馆客:自指,为馆中孤客。
(4)感激:愤激,怨恨。
(5)时难遇:身处乱世,生不逢时。
(6)讴:歌唱。
(7)斛:古容器名,十斗为一斛。
(8)百年:这里是多年之意。
《中秋觅酒》此诗作于金天会六年(1128)。金朝初期,金利用辽宋旧臣立典章制度,凡知名人士,皆加礼遇。这些人中间就有宇文虚中。宇文虚中是在宋建炎元年(1127)以资政殿学士充“祈请使”留金的。金主对他十分重视,尊他为“国师”,并把他的家眷也一同迁到都城。而宇文虚中却不忘亡国大耻,对金王朝一直耿耿于怀。这首诗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作者正在孤清的异国馆舍,把盏独对这关外中秋的清满夜月。起句“今夜家家月,临筵照绮楼”,不嫌以浓笔重彩描幕金都的节庆,展出的是一种处处灯火笙歌、盛筵大张的景象;句中更以皎洁的回月,临照这回梁雕栋的“绮楼”,朦胧中愈多了几分骄奢豪华之气。看来,俘了宋之二主、占据了半壁江山的金人,是立定主意要尽情歌呼酣乐一番了。诗人那色彩浓丽的起笔,正适合渲染这班豪贵的得意沉醉之境。
而成为鲜明对照的,则是“觅酒”独饮的诗人:“那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一位奉使北来的南国使者,终于不得不沦为屈仕异朝的贰臣,纵然地位显赫,也还是为人鄙视的降虏而已。带着这徉的耻辱,独对异国之夜的明月,那滋味是苦、是酸,诗中对自身的处境着一“客”字,表明诗人显然还没有混同与金人的关系——这里只是他的耻居之寓,他的故国是在关内,是在月色凄迷的遥远南土。句中的“故乡”正宜读作“故国”,因为诗人此刻所悬念的,不只是沱江畔的成都故家;作为一位肩负重任的昔日宋使,他无疑更怀想宋都杭州。当他清醒过来,自身早已隔在万里之外的异国孤馆时,那浓浓的故国之思中,更交织着冷涩的哀愁和悔恨。
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人的心绪不能静息。于是“感激时难遇,讴吟意未休”,便成了这位哀慨激荡的降臣形象的逼真写照。正是因为金人大举南侵,大宋王朝内外交困,偏安于江南一隅。正是因为南宋朝廷处在抱残守缺的危机之中,诗人万里迢迢来此异国,成为被扣屈仕的他乡囚臣。家国沦落,盛世难遇,诗人一念及更无回返故国之望,便不免忧愤激荡。在欲诉无人之中。只能狂讴独酌、啸吟月下:正如一头槛中之兽,聊借几声低沉的吼鸣一泄心头之恨。“讴吟意未休”一句,正画下了诗人这种意有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孤馆醉吟意态;诗人当年,是处在郁闷痛苦之中的。
痛苦到了极度,想像力便住往能发挥到匪夷所思的极致。此诗结句“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就是诗人在难以摆脱的忧苦中生发的奇思。即使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也决难以打发这聚积“千斛”的巨量之酒。但宇文虚中却在狂醉中频频高呼,要分列出“千斛”之酒,来供他一夕之饮,以洗涤那蕴积“百年”的胸间忧愁——匪夷所思的奇想,借劝于数最上的极度夸张,无非是要刻画:在此刻诗人的心中,正积压着巨量的忧思。那是眼看着故国在苦难中沉沦而无法挽助的哀概,和失足千古再难自拔的悲楚,交汇着独处异域、永难回返故土的乡愁,在万里关外中秋夜狂猛汹涌的最凄怆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