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陈孚 〔元代〕 陈孚

万顷天光俯可吞,壶中别有小乾坤。

云侵塔影横江口,潮送钟声过海门。

僧榻夜随鲛室涌,佛灯秋隔蜃楼昏。

年年只有中泠水,不受人间一防尘。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金山寺》是元代诗人陈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描写金山寺的高巍,视野广阔;颔联写金山寺气势之雄壮;颈联转向寺内,写出了神话的虚缈色彩;尾联写中泠泉。此诗全篇整丽,首尾匀和,足以与苏轼《游金山寺》争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万顷天光(1)俯可吞,壶中别有小乾坤(2)

金山寺只要一低头,便可将江水一口平吞,如同仙境一般,巍然耸立。

云侵塔影横江口,潮送钟声过海门。

白云最多只能侵占巨影的一部分,佛塔的巨影能直横到江口,寺巅的洪钟声也能传过大江的出海门户。

僧榻夜随鲛室(3)涌,佛灯秋隔蜃楼(4)昏。

金山寺的僧榻会随着鲛室的涌动而起伏,佛灯在秋日会因蜃楼的阻隔而昏暗。

年年只有中泠水(5),不受人间一防尘。

泠泉的水年年常清,也不受人间半点尘埃的污染。

注释

(1)天光:倒映着天色的江水。

(2)壶中别有小乾坤:《云笈七签》二八:“(施存)学大丹之道,……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此借喻为仙境。

(3)鲛室:传说中在水底织绡的怪人“鲛人”的居室。

(4)蜃楼:是海上出现的虚幻城楼,相传是由蜃(大的蛤蜊)吐光而形成的。

(5)泠水:即泠泉,在金山寺北。古书载此泉最宜汲水烹茶。

创作背景

宋苏轼曾有《游金山寺》的名篇咏之。声名未著的诗人陈孚,在北上大都选官途中,经游金山寺,胸中充满与前贤一争高下的勃勃雄心,于是写下《金山寺》此诗。

拼音版

jīnshān

wànqǐngtiānguāngtūnzhōngbiéyǒuxiǎogānkūn

yúnqīnyǐnghéngjiāngkǒucháosòngzhōngshēngguòhǎimén

sēngsuíjiāoshìyǒngdēngqiūshènlóuhūn

niánniánzhǐyǒuzhōnglíngshuǐshòurénjiānfángchén

作者简介

陈孚

陈孚

元代诗人、藏书家、学者

陈孚(1240—1303),字刚中,号笏斋。临海(今属浙江)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4年)年间为河南上蔡书院山长。后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礼部郎中、台州路总管府治中等职,但因为是南人,颇遭廷臣排斥。曾出使安南。为官能关心民生疾苦,晚年因救灾劳瘁而死。其诗骨格遒劲,不事雕琢,郁勃忠义之气。有《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