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三首·其三

杜甫 〔唐代〕 杜甫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望岳三首·其三》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作,是诗人登山时抒发对南岳景象和自己的感悟的作品。作品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礼赞南岳的同时,突出了高昂不屈的人格精神,融入了国仇家恨之思。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南岳配朱鸟(1)秩礼(2)自百王(3)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歘吸领地灵(4)鸿洞(5)炎方(6)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邦家(7)祀典(8),在德非馨香(9)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守(10)何寂寥,有虞(11)今则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12)吾隘世网(13)行迈(14)潇湘(15)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渴日(16)绝壁(17)出,漾舟(18)清光(19)旁。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20)五峯尊,峯峯次低昴(21)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紫盖(22)独不朝, 争长(23)相望。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恭闻魏夫人(24)羣仙(25)夹翱翔。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牵迫(26)修途(27)未暇(28)杖崇冈(29)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归来觊命驾(30),沐浴休玉堂。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三叹问府主(31)曷以(32)赞我皇。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牲璧(33)衰俗(34),神其思降祥。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注释

(1)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

(2)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

(3)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4)歘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5)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6)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7)邦家:国家。

(8)祀典:祭祀的仪礼。

(9)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10)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11)有虞: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12)洎:到,及。

(13)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14)行迈:远行。

(15)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16)渴日:尽日,终日。

(17)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18)漾舟:泛舟。

(19)清光:清亮的光辉。

(20)祝融:指祝融山。

(21)峯峯次低昴: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22)紫盖:指紫盖山。

(23)嶫:高耸。

(24)魏夫人:《神仙通鉴》等载其为晋人,南岳最早的一位女道士,年八十三,东华帝君降授《黄庭经》并成丹二剂,于是托剑化形而去,诣上清阙,任为南岳真人紫虚元君,比秩三公。

(25)羣仙:群仙,众仙。

(26)牵迫:很紧迫。

(27)修途:长途。

(28)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29)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30)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31)府主:指州郡长官。

(32)曷以:怎么能。

(33)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

(34)衰俗:衰败的世俗。

创作背景

杜甫一生好入名山游,著有望岳三首,分别游览的是泰山、华山和衡山。而《望岳三首·其三》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春,是杜甫晚年游玩衡山时创作的。

拼音版

wàngyuèsānshǒu··sān

nányuèpèizhūniǎozhìbǎiwáng

lǐnglínghóng鸿dòngbànyánfāng

bāngjiāyòngdiǎnzàifēixīnxiāng

xúnshǒuliáoyǒujīnwáng

àishìwǎng xíngmàiyuèxiāoxiāng

juéchūyàngzhōuqīngguāngpáng

zhùróngfēngzūnfēngfēngmǎo

gàicháo zhēngzhǎngxiāngwàng

gōngwénwèirénqúnxiānjiāáoxiáng

yǒushífēngsànfēngfēishuāng

qiānxiànxiūwèixiázhàngchónggāng

guīláimìngjiàxiūtáng

sāntànwènzhǔzànhuáng

shēngrěnshuāishénjiàngxiáng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