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轼 〔宋代〕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描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来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拓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全词景色凄迷,离思缠绵,在结构上从送别前夜写起,将分手情景以想象方式写出,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谁作桓伊(4)三弄,惊破绿窗(5)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欲去又还不去(6),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注释

(1)昭君怨:词牌名。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全词四十字,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阕同。

(2)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

(3)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

(4)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为江南第一。

(5)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6)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创作背景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既是姻亲又是朋友。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之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拼音版

zhāojūnyuàn··jīnshānsòngliǔ

shuízuòhuánsānnòngjīng绿chuāngyōumèngxīnyuèchóuyānmǎnjiāngtiān

yòuhuánmíngluòhuāfēifēisòngxíngzhōushuǐdōngliú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