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孟浩然 〔唐代〕 孟浩然

迎气当春至,承恩喜雪来。

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

不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

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唱和张九龄的诗作,诗中描绘春朝瑞雪飞降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喜悦,歌颂张九龄有治理天下的王佐之才,期望张九龄能重返朝廷,辅佐皇帝主政。诗作颂而无谀,托物抒怀,含蓄委婉,巧妙得体,独具风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迎气(4)当春至,承恩(5)喜雪来。

节气迎来春天的降临,承上天的恩泽瑞雪滑落。

(6)河汉(7)下,花(8)艳阳开。

雨露从银河流淌下来,花朵随着艳阳而盛开。

不睹丰年(9)焉知(10)燮理才(11)

若不看这丰年的瑞兆,又怎知您治理国家的德才呢?

撒盐(12)可拟(13),愿(14)和羹梅(15)

如果可将撒盐比作下雪,我愿喻作稻米和梅羹。

注释

(1)和:唱和,和答。

(2)张丞相:即张九龄。

(3)春朝:春日。

(4)迎气:迎祭春夏秋冬之气。此处指迎祭春气。据《后汉书·祭祀志》,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服皆青。古代祭礼有迎春即此。

(5)承恩:承受恩泽。

(6)润:雨水。

(7)河汉:银河。

(8)逼:近。艳阳,本指明媚春光。这里指春天。

(9)瑞:祥瑞,吉祥之兆。

(10)焉知:怎么知道。

(11)燮理才:治理天下的才能。燮理,协调治理之意。《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淮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12)撒盐:比喻下雪。《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3)可拟:可以比喻。

(14)糁:以米和羹。

(15)和羹梅:《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商武丁命傅说作相,将他比喻为调羹汤所必需的调味品。后因用“和羹”作为称颂宰相的典故。和,掺和。羹梅,用梅子制作的羹汤。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捧檄入幕。开元二十六年(738)正月立春日,张九龄作《立春日晨起对积雪》诗,孟浩然以此首为和。一说此诗为孟浩然渴望入仕、期盼张九龄提携而作的干谒诗。

文学赏析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这首和张九龄的诗描绘春朝瑞雪飞降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喜悦,歌颂张九龄有治理天下的王佐之才,期望张九龄能重返朝廷,辅佐皇帝主政。首联从立春日写起,带出喜雪。颔联画出一幅天空雪花飞舞、大地梅花迎着春天艳阳盛开的图景。“润从”“花逼”句法字法俱佳,有气势,有大境界。颈联由兆丰年之瑞雪,自然联系到歌颂张九龄。句虽浅俗,却是必要的笔墨。尾联妙用典故,将赞美瑞雪与颂扬张九龄融合起来,尤得前人赞赏。“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两句中“撒盐如可拟”典出《世说新语》,其中的“撒盐空中差可拟”是指天上的雪飘洒而下,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针对这句,诗人将“差”改为“如”,再添上“愿糁和羹梅”。突破原意转为新意,一喻而两层意义俱到,对丞相张九龄而言,“和羹糁梅”正是恰到好处的即景文字。撒盐虽然不是什么高妙的言辞,却引出宰相“和羹糁梅”之事,则出新意。诗人用这样一个典故引出希望张九龄援引的意愿,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效力出世济世,希望对方推荐的心情。颂诗而无阿谀之嫌,得力于孟浩然那颗砺炼多年的平静自然之心。托物抒怀,含蓄委婉,巧妙得体,独具风韵。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