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洛之越

孟浩然 〔唐代〕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自洛之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了自洛赴越之事,又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懑之情,同时刻划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遑遑(2)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

山水寻吴越(3)风尘(4)洛京(5)

去吴越寻觅山水,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扁舟(6)泛湖海,长揖(7)谢公卿。

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向谢灵运致敬作个长揖。

且乐杯中物(8)(9)(10)世上名。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为什么要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

(1)自洛之越: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区,春秋时越国所在地。

(2)遑遑: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3)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

(4)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5)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东都。

(6)扁舟:小舟。

(7)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8)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

(9)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10)论:计较。

创作背景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考科举,但是没有考取到功名,大约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自洛之越》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拼音版

luòzhīyuè

huánghuángsānshízǎishūjiànliǎngchéng

shānshuǐxúnyuèfēngchényànluòjīng

piānzhōufànhǎichángxiègōngqīng

qiěbēizhōngshuílùnshìshàngmíng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