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交待了规定情境:秋天、黄昏、登高远望;颔联写登高远望大景,征帆历历,平芜萋萋;颈联写近处小景,山鸟啁啾,井梧瑟瑟,将人之情注入景物中,颇动人;末联收束上文,点明题旨,写出胸中高情大志。全诗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淡之中,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万里西风(1)入晚扉,高斋(2)怅望独移时。
秋天的黄昏,远来的西风吹打着门窗;我独自伫立楼头,怅然凝望。
迢迢别浦(3)帆双去,漠漠平芜(4)天四垂。
蜿蜒的河流,随帆船汇入秋江;荒草离离的原野,消失于天边四方。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5)。
天色由阴转晴,山鸟快乐地欢唱;院落中的梧桐,在西风中瑟瑟作响。
丈夫(6)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7)。
啊!大丈夫的感慨悲秋,原是为国家兴亡;岂能像那多愁善感的楚人,儿女情长。
(1)西风: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2)高斋:高雅的书斋。
(3)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此指通大江的小河汊。
(4)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5)寒声初到井梧知:此谓井边的梧桐敏锐地感觉到季节的变化。寒声,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井梧,此指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6)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
(7)不学楚人儿女悲:不学多愁善感的楚人伤时悲秋的儿女之情。楚人,此指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其《九辩》开端借秋景以抒孤零之情,因而成为悲秋悯志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悲秋”之祖。
黄公度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始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松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悲秋》这首诗作年无考,但应为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松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而作。